探索“多语种+高校融媒体”模式,创新育人内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秉持“多语种+融媒体”建设理念,整体策划“建党百年”国际传播方案,依托学校49种授课语言开展多平台跨语际实践,融合中外师生学者话语推进多视角跨文化叙事,以首批教育融媒体试点工作赋能多模态跨媒体传播,发挥高校优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助力全球话语能力提升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积极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路径,多语种、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建党百年”的初心使命和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多语种译介党史,讲述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开端”。上外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战略合作,以展览为平台,组建多语种融媒体师生团队,结合建党初期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与翻译,完成英、法、俄、阿、西、德、日等7个关键语种的展陈和外宣文案约40万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词汇和表述通过“译品译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生动故事。上外还承担上海市哲社委托课题,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英、法、西、阿、俄、德、日语国际传播研究。
校媒通力合作,推出多语种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在上海市外宣办的指导,上外组建英、俄、法、德、西、日、阿等6个语种中外师生团队,与《新民晚报》社推出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Shanghai through Our Eyes)英文版和精选多语种版,完成89个短视频字幕、近百条外宣文案英译、36集共计4万多字多语种视频字幕译介,以及项目同名书籍10多万字文稿英译工作,在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和上外多语种网站群等平台发布,助力塑造中国共产党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上外师生翻译的《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项目产品多语种版在感知上海网站和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LinkedIn等海外平台持续更新,境内平台阅读量近12亿次,境外平台累计播放量近1亿次。
组建学生记者团,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上外组织28个语种近300名师生,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为党史故事讲述的切入点,深入实践、行走观察,撰写100余篇纪实,发布多语种图文报道和系列微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让党史故事接地气、传得开、讲得好。上外还成立师生理论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录制实景视频微党课,突出国际比较,多语种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上外还策划“外国人看中国”等专题,积极组织外籍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用母语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海外受众。“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取得传播成效。
鼓励学者在国际媒体积极表达中国观点,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上外首批入选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充分发挥国际传播能力优势,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带头、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建立外文网络评论作者队伍,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发布外语时评文章,以学术观点引领国际传播主流,主动对外宣传阐释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年来在国外重要报纸和期刊累计发表100余篇多语种评论。其中,胡春春副教授在德国外交政策期刊《世界趋势》(Welt Trends)发表《从乌托邦到现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获期刊封面推荐;土耳其留学生法陆克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能源安全视域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国范例》等英文评论介绍中国经验,在多家国外期刊和社交媒体平台发表。
内外联动开拓国际传播网络,精准分众化传播。上外依托多语种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国内主流媒体等构成的多维度海内外媒体矩阵,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国际传播网络。上外以“CPC100”为主题,在学校28个语种网站群陆续采编译介主题文章近百篇,并共建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英文频道,发布建党百年系列作品。上外新闻传播学院与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建设的“融媒体背景下构建对外传播体系的实践创新”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示范项目”榜单,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
Z世代+短视频,体验式展现中国形象。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上外“小叶子”志愿者组成一支具备对外传播和全球话语能力的25人多语种“体验官”队伍,以Z世代年轻人视角,以多语种短视频方式聚焦外籍人士参加进博盛会、融入上海这座全球城市、在中国遇见世界的经历与体验,展现中国共产党治理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进博会溢出效应扩大和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外宣支持,助力中国国际形象提升。
上外围绕服务上海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索“多语种+高校融媒体”模式,发挥外语优势,提升叙事能力,以全球知识和全球话语构建为目标,以“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为途径,以国别区域高端舆情智库群和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为协作平台,助力国家对外话语战略,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中国故事海外讲述打造传播渠道,为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学校将网络建设与立德树人深入融合,将办网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挖掘多语种网络育人内涵。制定《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关于多语种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首批多语种网络育人平台建设项目,培养师生跨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全球话语表达力,项目获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颁发的2021年度“大学国际传播优秀案例”。
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融媒体试点单位,在国际传播领域积极开拓高校自有渠道,在全国高校首家多语种网站群的基础上,利用具有用户生产内容属性的海外社交媒体,创设“@SISUShanghai”品牌账号,形成矩阵化、多渠道传播形态,并与孔子学院等海外机构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外学生运营的China Youth中国青年工作室社交媒体账号、师生网红和意见领袖(KOL)形成联动,形成立体化、多渠道的中国故事传播格局,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均取得显著传播实效,浏览量、互动量不断提高,优质内容屡获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转发。
此外,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屡获嘉奖:
上外《部长来了》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中国法治精神的多语种传播”获其他类三等奖;在第五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部长来了——听赵启正讲对外传播”获“微课”一等奖。“创建全球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记·译·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系列译介产品”分别获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最佳活动/案例奖和最佳出版奖,“中国青年工作室:青年海外传播与人文交流”项目入选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2021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学校“冬奥时评”专栏文章通过多语网站群和海外社交媒体首发后被《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刊发或转载,冬奥国际传播实践工作得到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当天,《光明日报》以“北京冬奥会是大家热聊的主题”为题,专门报道上外师生的国际传播事迹。参展“信仰的力量教育的梦想”第18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并获 “展会贡献奖”。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生思政一体化
开展“上外语言服务:提升‘松江文化’品牌海外传播力”项目,组建多语种师生翻译团队、完成松江文化项目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视觉宣传产品制作。发挥特色优势组织“多语种文化带”系列活动,包括语博会高端讲座、多语文化带大型活动、英语和小语种“1+1”SISU多语角活动、多语种拓展课程、SISU外教多语微课,系列活动均向社区大学生或中小学生开放,打造了供语言爱好者学习和交流的长效化平台和机制。
举办“外教社杯”上海市大中小学生讲好党史故事英语演讲比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与大中小学英语“一条龙”教学体系融合。大赛市-区-校-家协同联动,汇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合力,大-中-小思政一体,以赛促学培养国际传播青年力量,吸引来自16个区633所学校3616名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青年学子们的青春视角、灵动话语,多角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
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虹口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代表参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虹口学校依托思政育人体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交流展示活动,与来自虹口区中小学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的教师代表们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党史教学开辟铸魂育人的思政一体化新境界;与上外松江外国语学校举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就思政课教材内容衔接融通、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主题确定、实践教学融合推进、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进松外、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等形成了合作建设意向。
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赴上外松外附中开展“思政一体向前一步”大学生理论宣讲进中小学活动,为上外松外附中的八年级、九年级的同学们每个月至少带来一次精品宣讲课程。
【支撑材料】
SISUers tell stories online about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in 28 foreign languages
© 2020 上海外国语大学 Shanghai Intem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ISU|沪ICP备050514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