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聚焦全球话语能力建设和国别区域知识生产创新,持续推进智库集群建设,提升服务“国之大者”的能力积极践行“四个服务”,立足多语种优势,坚持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三位一体”,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大国外交贡献智慧和力量

每年上外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和智库上报的各类专报,数量、质量均列上海高校前茅。上一年度获省部级及以上采用的决策咨询信息129篇,较前一年度增长约46%,其中国家级54篇,领导批示14篇。入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持续深化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语种的智库平台建设,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推进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建设,组织第六批基地项目“世界各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经验与举措研究”专项课题的申报,获批课题10项。组织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东研究所、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参与市哲社规划办开展的“国际智库成果编译工程”,共同打造“国际智库研究动态”“国际智库报告译丛”。共报送“国际智库研究动态”339条,被市哲社规划办录用73条;报送“国际智库报告译丛”27篇,被录用6篇。对接上海高校智库信息报送工作,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等上海高校智库每月向市教卫党委报送《上海市级高校智库阅读信息报送表》。

鼓励学者在国际媒体积极表达中国观点,主动对外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年来在国外重要报纸和期刊累计发表一百余篇多语种评论。上外执编的《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在京发布。中东研究所再次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案例智库。《习近平用典》西班牙语版在哥斯达黎加发布加快学术期刊国际化步伐,推出《口笔译研究》、《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3份国际学术期刊。


  在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国家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上海市政府《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的六大专项行动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主体承办“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两个智库建设专项行动,并参与两个其它人文合作交流等专项行动。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重要指示精神,办好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做好阿拉伯国家官员培训。周密安排、圆满完成外交部所委托中心的主要任务——阿拉伯国家官员培训。主动作为,深化内涵建设。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与我校阿拉伯语系、中东研究所、丝路战略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师资和学术资源共享机制,将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打造为中阿改革发展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智库。发挥专业智库功能。办好《中阿改革发展研究简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智库合作,充分利用与培训班学员交流的机会,切实掌握阿拉伯国家精英人士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产出更多智库研究成果。

不断完善和加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综合平台功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的通知》,将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加强建设,完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体制机制建设;完成基于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独立交叉学科的设置;由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卓越学院合作打通本硕博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渠道,加大国家紧缺的全球与地区治理人才培养力度;每年举办“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会议。

20215月,由外交部亚非司主办的首期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在位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举办,来自14个阿拉伯国家驻华使馆以及阿盟驻华代表处的18位外交官齐聚上外,交流经验,互学互鉴,续写阿中友好新篇章。

此次研修班举办了“中国对中东和阿拉伯世界政策”、“中国外交”以及“外交谈判、危机管控、领导力”等专题讲座,阿外交官们纷纷对中国在气候变化、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此外,在为期四天的研修日程中,阿拉伯驻华外交官一行还走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赴浙江嘉兴南湖瞻仰红船,通过视频连线“云上看新疆”,并由国内资深专家、学者带领,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共同解读“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等内容。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四年多来,一直致力于研修培训、人才培养、智库研究和人文交流四大平台建设。此前,中心已举办过11期研修班,共有298名阿拉伯国家官员参与。此次研修班是中心承办的首期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这既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次来之不易的中阿双方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更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阿交流治国理政经验的应时之举和历史佳话。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2021115日至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重释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善治”在上外松江校区图文中心穹顶会议室与Zoom平台同步召开。

本次研讨会除开幕式、闭幕式和主旨发言环节外,还设有“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转型”、“再一体化与地区治理改革”、“新全球化与世界经济重组”和“文明互鉴与国际发展合作”四个专题讨论,“区域国别研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责任与表现”学术特别论坛和“新冠疫情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区域研究合作的思考与探索”国际合作特别论坛,以及“元宇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圆桌头脑风暴论坛。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参会。

2021619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环球网与澎湃新闻联合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协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立足全球传播新格局和中国形象发展新趋势,5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探讨了与国家形象和全球传播相关理论和实践议题。本次第四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以及年轻学者和年长学者的有机结合,探讨了跨学科视角下我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多种研究路径和范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从跨学科的角度全面探讨党的形象与国家形象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官网刊发《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 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质量发展》,介绍学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经验。 20219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在上海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介绍经验,围绕“以国别和区域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决策咨询”作交流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坚持党管智库、坚持“决策需求”的核心导向,全方位打造智库集群、促进学科融通,扎实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质量发展,服务党和国家决策咨询,服务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王静表示,近年来上外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布局规划,围绕全球话语能力建设的战略支撑地、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关键供给地的建设目标,积极建设“研究中心——研究院(所)”多维一体的国别区域特色智库集群。立足本职、问题导向,由党委领导、党办统筹、宣传部科研处等部门齐抓共管、各院系所研究中心密切配合,高质量推进智库开展研究咨政建言。瞄准专业优势,在研究的深度上下功夫,开展长期战略研究;引入技术支撑,在研究的广度上做拓展,开展实效应用研究。王静强调,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新机遇,上外推进跨学科、跨院系、跨国别的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软实力,扎根中国,不忘本来,全视角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实力、提升全球话语能力。

  此外,上外主动对接服务地方发展。与长宁区、奉贤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边检总站合作共建,党建联建、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涉外交流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校际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与澎湃新闻、东方网等开展战略合作,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上外“啄木鸟行动”营造良好的城市语言环境,被评为上海市语言文化品牌优秀活动案例。115位上外“小叶子”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上外城市涉外抗疫志愿服务队获“‘感动松江’先进典型”称号。

汇聚各方暖流助力乡村振兴。为对口支援地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00余万、引进帮扶资金214万、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约200万、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200万;培训基层干部209名;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与280多名中西部中学英语教师互动研讨;开展“行思中国”活动,选派海归教师送教下乡,为200余名乡村干部、教师开展培训;2名党员干部对口挂职,4名教师党员对口支教,2名教授远程授课;设立4个支教点为当地小学开展基础教育服务。上外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2个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的“2021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除了依托重大国际国内展会赛会和围绕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开设的志愿服务项目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在2021年继续扎实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品牌,在服务西部基层、国际交流、校园文明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并在拓宽社会连接、开展校地合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2021年,上外学生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到西部县级及以下基层中小学开展基础教育志愿服务的人数进一步取得突破,并以党、团支部为单位,在团市委指导下,与大华公益基金会合作设立了“沪滇乡村希望网校”远程支教项目,致力弥补西部地区英语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学段的空缺,深入参与全国县域义务教育更优、更均衡发展进程;进一步深度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2021年派出6人,人数始终位列参与高校之首,占全国派出人数四分之一以上。依托校内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和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科研基础,承办全国志愿者岗前培训暨出征仪式、建立联合国志愿者俱乐部等支撑组织,将全球视野培养纳入了学生实践范畴;紧密围绕学校需求,在招生宣传、平安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带动学生服务学校,设立“牵手计划”“平安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光盘行动志愿者”等校内文明实践与公共服务项目,并在团市委牵头下承办“未来杯”高中生英语演讲大赛期间,首创“校园开放日”系列活动, 268名上海高中生及家长在80余名上外青年志愿者带领下走进大学校园、认识上外、培植情怀。2021年,上外与上海多个市辖区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和政务实践项目,引领青年学生进社区、服务民生、参与属地及区域治理,设立文秘、宣传、基层治理、团青工作等多个岗位,为109名有志从事政府相关工作的青年学子搭设实践培养平台,特别是围绕浦东国际化人才对接,与浦东新区团委、浦东美术馆等单位合作开展外籍人士“菁英看浦东”项目,在疫情防控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籍人士语言服务与学生外语专业实践,走出了一条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的新道路。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挖掘、传承渔阳里“外国语学社”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探索外语学习者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关系,高度重视与上海各大红色纪念地合作,主动对接参与资料挖掘、历史讲述、文化传播和各类志愿服务工作。20211月,上外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故事。20215月,上外青年志愿者协会自主申报加入了“上海红色纪念地青年志愿者服务联盟”,自20217月起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输送八批青年志愿者队伍,获评2个优秀志愿者团队和2个个人奖项。同时,上外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推动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多语讲解服务计划”为主线的“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工作,选派外语专业优秀学生担任多语讲解员,设立以英语为核心语种、联合国通用语种和社会主义国家语言为集群,最终面向国际需求的讲解队伍,建立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志愿者库”,促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国际化多语言环境建设,即将为“一大”开设英语讲解路线。

此外,上外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启动了中共四大纪念馆多语种志愿服务,主要承担志愿讲解和翻译工作,获评优秀单位;同时与四大联合举办了两个党的早期纪律和支部建设图片史料展览,选派6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展陈筹备、提供讲解服务。学校与黄浦团区委合作再现“渔阳里”外国语学社党的早期组织旧址,通过沉浸式学习德语原版《共产党宣言》活动重温百年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萌发与传播,让繁华的都市场景中再次响起青年人的信仰之声;与龙华烈士陵园实现全方位合作,依托英语学院师生团队完成全英文讲解和外文内容多媒体传播准备,而上外志愿者学党史、面向国际讲红色文化的案例也被列入2021年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先进案例库,进行了全国推广。

凭借志愿者语言优势,上海外国语大学还培育了多个语言类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其中,“啄木鸟行动”走遍上海市大街小巷,为公共场所英文标识纠错,为城市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多语种校园行”活动走进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和徐汇中学、建平中学等高中,为其他学校的青年学子带去丰富的小语种课程,普及充满魅力的各国文化风情。此外,上外青年志愿者协会校级总会和各院(系)二级分会还积极组织各类聚焦社会公益的青年志愿行动:20148月发起并持续运行的“青丝行动”致力于帮助癌症患者制作假发,至今已使全国500多名患者受益,成为上海慈善服务的品牌项目;“走读松江”教育帮扶项目帮助上海市松江区困难家庭子女感知文化、历史、优秀传统思想内涵,目前已建成由四史·读书沙龙、文化漫谈、线下游学、义务家教、线上学习工作坊等多个模块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网络;“肌残网”国际翻译援助项目促进了中法两国之间有关“渐冻症”信息的互通,在为肌残病人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群体并帮助他们;黄浦区老年公寓“乐龄计划”在让老年公寓的老人居民们老有所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上外学子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



【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