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建设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

  学校立足“两个百年”“两个大局”谋划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建设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扎实推进创建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政治能力与业务能力同步提升,构建理论武装体系。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学科教学体系。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联动协同,构建日常教育体系。立德树人与办学治校同步推进,构建管理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共同部署,构建安全稳定体系。培育引进与评价改革同步落实,构建队伍建设体系。

  2021年,聚焦建党百年与中国外语教育,聚焦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校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整合平台资源,举办英文讲党史系列讲座,开展用英语学党史特色思政课;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报道实践,打造多语讲党史“大思政课”;举办“外教社杯”上海市大中小学生讲好党史故事英语演讲比赛,打造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与大中小学英语“一条龙”教学体系融合的专业赛事,提升学生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以全球话语能力提升促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讲述。

  春季学期,学校组织开展“英文讲党史系列讲座”,开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法律等不同话题域、知识域,来自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区域国别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跨学科、多领域的人气教师走进《形势与政策》课堂,带来“集体与群体:中外抗击新冠疫情的理念与实践比较”“传播与建构:全球抗疫报道中的中外媒体比较”“政体与国体:一国两制与国家治理的创新”“秩序与自由:全球抗疫中的社会治理”“传统与现代:现代国家治理的文化资源”“健康与美好: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间与共同体:全球性议题观察”“经济与政治:国家治理的政治经济学”“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实践”“历史与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治理探索”等多场精彩的英文专题讲座,覆盖学校三千余位学生,深受学生好评。系列讲座促进了思政课与外语课、专业课之间的融通,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2021年“七一”前夕东方卫视播出的《百年初心 薪火相传——总书记关心的这堂课,应该怎么上?》特别节目中介绍了相关经验。通过“英文讲党史系列讲座”这一特色思政课堂,不仅坚定了上外学子的政治定力,更提升了全球话语能力,学生不仅有语言优势,而且在国际关系、新闻传播、教育等专业领域都有专长,可以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的“民间大使”。

学校将国际传播平台内容建设与学生思政工作相结合,组建多语种党的诞生地故事报道团,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国际传播青年人才。组建28个语种近300名师生组成多语种党的诞生地故事报道团队,立足上海,发挥专业特长,以国际视野、青春视角和生动形式,深入挖掘党史故事,多语种、全方位、立体化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领导国家不断发展的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报道团深入实践、行走观察,全方位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小切口、全景化、写实性,依托学校国际传播矩阵发布百余篇多语文字报道和系列视频讲出红色故事的生动、讲好人物成长的鲜活,讲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讲清发展背后的历史逻辑。

报道团成员参与了新华社《红色寻访第四季:百年正青春》大型沉浸式直播,在渔阳里自编自导自演实景微戏剧《渔阳星火》,再现历史,讲述初心赓续;用多语种诵读《共产党宣言》片段,致敬经典,传承伟大思想。报道团成员还参与了上海红色场馆多语讲解,面向国际需求,以实践服务为上海“党的诞生地”品牌传播贡献力量。

依托学校多语种网站、海外社交媒体以及国内主流媒体等构成的多维度海内外媒体矩阵,鼓励学生以新颖的传播媒介和呈现方式,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推出《龙陵·英华青年说》系列视频、图文近30篇,以中英双语讲述先烈故事,介绍精品文物;聚焦上海14项非遗项目制作多语图文、视频产品,形成《多语种“非遗”译名册》《多语种非遗百科》《口述·非遗》等多个优质产品。

报道团积极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青春力量,,用中国青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的观察视角,以中国国情与新农村建设为故事线索,推出原创双语版乡村振兴纪实专题片《语言与未来》(Language and Future),上集《在希望的田野上》(A Prosperity Odyssey)展现松江腰泾村水稻种植业的现代图景,下集《荷塘词话》(Poetic Remarks on Shanghai Outskirts)聚焦松江胡家埭村发展莲文化与荷花产业的“致富经”,全网播放量40余万。




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

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设立四个研究中心,分别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中外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以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建设。该中心是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成立的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的首批十家分中心之一,聚焦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实践,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激活教学主阵地力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学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能力。

一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六个课程中心,举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新教材集体备课会,打造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平台,研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创新实践。

二是将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于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教育教学全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继续深入推进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为核心的多语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教学与科研平台,打造红色数据谱系。跨学院跨学科开展集体备课会、教学研讨,集聚智慧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现实路径。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英文系列讲座,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学生成长、价值观塑造、讲述中国故事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向世界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能力。


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奖

2021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上海外国语大学7项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其中高等教育类教材5项,基础教育类教材2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梅德明教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上外是高等教育类教材获奖项数最多的外语类院校。

全国教材建设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的教材领域专门奖项,是我国教材工作领域的最高奖,是检阅、展示教材建设服务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成果,增强教材工作者荣誉感、责任感,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

学校将以此次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为契机,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教材建设会议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统筹指导,构建教材建设的专业支撑体系,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

2021年,学校2个院系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项目验收,2个支部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项目验收,1个全国样板支部正在建设中。完成“上海市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项目验收,建成1个上海市党建创新实践分基地、1个“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示范性党员活动室”。通过项目建设形成先锋传导、上下联动、全面进步的工作氛围。抓好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和辐射作用,通过分阶段评估验收,在全校范围内加强经验交流,定期组织开展“党建示范建设”沙龙,形成示范引领。

英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会一课”为抓手,积极发挥外语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部坚持“党建+”建设理念,围绕“三个坚持”建设原则,对标“七个有力”,打造“传·承”思政育人品牌,通过“红色导航”项目、“三全育人”平台、“老中优青传帮带”机制等具有引领性、辐射性、时代感的多维建设路径,打造凝聚力、影响力和执行力强的党员教师队伍,为党培养信念坚定、情怀深厚、勇于担当、知行合一的高端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党支部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支部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严格遵照党章党规等制度开展支部建设工作,开展读书交流会等特色组织活动加强支部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引导鼓励支部党员学以深思、思以致用,从而真正实现支部党员政治意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支部深化党史学习,夯实“发力点”,结合支部党员专业特色,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打造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体系,开展“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庆百年系列活动。支部着力打造党员实践教育高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摸索育人创新点,打造活动新模式,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树立社会服务意识,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部正式发布了2021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8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学校共有33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属11个本科专业类,实现了所有学院的全覆盖。

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持续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陆续研制发布《一流本科教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教材出版资助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优化本科教学建设管理模式,大幅度提升本科教学建设项目支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加强“科教产学”融合,以“一流本科教学、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工作顶层设计,夯实教学基础提升,从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多维度构建“一流本科”,打造“一流专业体系”。2019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学校陆续新增10个本科专业,不断丰富本科专业体系;累计推荐33个专业申报一流本科专业,最终全部获批,实现入选率100%,持续提升专业质量。

下一阶段,学校将着力推进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改革,坚持“一流质量”建设要求,对标“一流专业”认证标准,以持续改进提升为目标,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健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与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培养规格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亮点凸显重点突出

上外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思政教学+语言教育”“党建活动+语言学习”的育人模式,完善“双语特色思政课”“多语种专业思政”和“综合素养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语言类院系合作开设《中外时文选读》《德语经典文献阅读》等特色鲜明的创新课程。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成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6个院系、12支教学团队、119门课程入选领航学院、领航团队和领航课程。

20215月,上外3项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俄语实践语法Ⅱ》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导论》两项课程入选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二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入选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课堂进教材”试点单位。构建了“多语种”对外文化传播为主旨的网络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文化传播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全球话语表达力。形成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融合一体的国际传播新平台。打造了“多语种”海外调查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事务参与能力,提升全球眼光实践力。以培养高层次国际组织人才为抓手,为学生搭建海外实习实践平台,塑造多语种学生志愿者服务品牌。建设“多语种”新型智库为抓手的科研育人平台,提升师生科研能力和家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建立起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知识供给能力和社会启民贡献。打造了“多语种”中外经典阅读和国际比较教育为抓手的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文明互鉴意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构建文化育人机制,建设文化育人场馆,打造文化育人品牌,推出文化育人产品


教育教学质量过硬

202132021日,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举办。上外参赛教师积极备战,精益求精,聚焦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充分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三位教师的课程在36所部属及地方高校的106门课程中获奖。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荣获部属高校正高组优秀奖、英语学院万宏瑜副教授荣获副高组优秀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张晖老师荣获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奖。此外,我校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比赛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水平和精神风貌,引领我校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理论宣讲团知行合一

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每年面向学校学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乡村村民开展近百场宣讲;深度参与“松江三人行”“上外松外联盟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等区校合作项目成立至今,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34场,线下服务人数高达7000余人,线上播放量近30余万。回望过去一年,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通过理论宣讲展现上外学子的精神风貌,将理论宣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与各大高校宣讲团互学互鉴,取得可喜的成绩

2021年上海市学校共青团“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微团课大赛一等奖、“百年薪火青春相传”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红色讲解员演讲比赛二等奖、我们都是答卷人”——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学党史全媒体争先赛”季军“第四届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三等奖和优胜奖入选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团队上海市首批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百团知百年”上海大中学生党史宣讲团


【支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