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0-28浏览次数: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专栏,陆续推出二级党组织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文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张和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决议第七部分专门阐述“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提出“在扩大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开放能力”。这一重要精神对外语学科、外语院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社会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数智化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给外语专业、外语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外语院校应当坚定专业自信和学科自信,应当保持巨大的战略定力。上外作为中国外语院校的龙头学校之一,必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取代的“国家队”作用。“外语院校大有可为!”

文学研究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到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上外完全可以借力三中全会之强劲东风,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向上、向外、向着前景光明的未来腾飞。文学研究院作为横跨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两个一级学科的校级科研机构,有义务、有责任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我院科研工作的政治方向与党性原则,尊重思想创新,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氛围,在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两大研究领域推进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院科研成果高质量产出,为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二、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我院学科点思政建设,充分体现我院学科交叉特色,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中外文学师资汇聚的特色,通过开设高质量本科生通识选修课,向全校辐射我院中外文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实力;强化我院多语种文学研究团队建设,向全校文学方向研究生教育提供高质量学术支持。

三、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致胜法宝的理念,发挥资深学者的引领作用,加强多语种、跨学科、跨院系科研团队建设,对优势学科方向人才引育并举,充实中青年科研力量,重视“扳手腕式人才”的学术影响力,在科研成果、高层次项目、省部级科研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以体育人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教学部党总支书记 彭元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育教学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努力建设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聚焦立德树人,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体教部坚持构建“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深度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成立思政示范中心,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抓好价值引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实践体验四个着力点,通过馆课融合、体德结合、身心契合、资源整合四个载体,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全力打造本科精品课程。开设中华射艺,中华武术、围棋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构建一体多元育人新模式。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多元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校运会、新生杯、校长杯、体育文化节、社团杯、校园马拉松等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亮点”的体育育人格局。积极营造“体育无处不在,上外无限精彩“的体育氛围,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增强投身实现体育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聚焦硕士点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机制创新。强化导师学术引领,力争在有组织的科研上有新突破。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学术训练营与迎校庆系列体育讲座,与墨西哥拉萨尔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韩国明知大学开展系列交流项目,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AI+体育”领域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探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依托学校的外语优势学科,开辟跨学科、跨国别的体育学术领域。筹备建设脑电波实验室,携手推动体育与心理学有效融合。加强“外语+体育”体育国际组织人才培养。

协同联动,提升服务能力。体教部现有国际级裁判4人,国家级裁判6人,近年来,多人次入选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发出中国声音。体教部发挥协同作用,为师生的健康保健护航。协同法学院和上海市体育局,签订学校与上海市体育局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方案;协同校友会,成立上外体育校友会,开展75周年校庆系列体育活动;与学工部、团委、校工会等部门协同,举办五四健康跑与迎国庆欢乐跑;与松江大学城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合作,举办“运动与健康促进”活动。拟举办教师子女体育训练营。每年承办上海市高校旱地冰球、棒垒球、棋牌等比赛。

 

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双驱动

贯彻落实“加强涉外法治建设”重要部署

法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孔凡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决定》第九部分专门阐述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部署,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专条部署了涉外法治领域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凸显了涉外法治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学科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近年来,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使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院教工党支部在深入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中,除了理论层面的领悟,更要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助力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涉外法治人才。党支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党支部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重视对学生涉外法治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这是守正。同时,党支部依托学院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立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聚焦涉外法治建设等重点领域,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涉外法治课程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优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助力打造具有上外特色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凸显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成效。

三是发扬学科优势,持续推进涉外法治学术研究。党支部发扬学院外国法、比较法、国际法学科优势,鼓励引导教师加强国别与区域法治问题研究,聚焦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强化学理性阐释,形成体系性研究成果;助力推进学院涉外法治智库建设,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主动性、预见性应用研究,为涉外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关阅读:

初审 / 李磊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