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青铜时代文明世界的崩溃”暨第三届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论坛在上外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11浏览次数:1110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2018年12月1日至2日,“晚期青铜时代文明世界的崩溃”暨第三届世界古代史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教授王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贾妍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共同召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参与此次会议的学者包括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黄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秘书长刘健等。

在12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姜锋书记发表会议致辞。姜锋指出,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引领,加强人文和社科领域发展,新成立的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作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平台的一部分,为学者们之间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增加亮点。姜锋祝贺论坛召开,并勉励研究所学术团队与国内外同仁一道,为上外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短而热烈的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研讨环节。第一场研讨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昌玉副教授尝试根据文献材料,重构“乌尔第三王朝的赋税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黄薇博士讨论了“青铜时代晚期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文化”,强调了物质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的连续性反映出这一时期巴勒斯坦社会结构更多的是一种重组而非一种与之后铁器时代之间的断裂。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欢副教授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认为传统上“埃赫那吞改革是人类最早的建立一神教的尝试”这一观点确实对基督教背景甚至是犹太教背景的人群有意义,但对古埃及文明来说并非意义重大;回到古代埃及宗教史的框架和语境中,埃赫那吞的改革强调了来世观念中重视此岸世界的一面,这对于阿玛尔那时代之后的古代埃及宗教观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芮方副教授梳理了早期中国爵制的变化,认为这一过程反映了从周至汉贵族等级社会的变迁,最终已经贬值的爵位逐渐被官秩等制所取代。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金寿福教授和欧阳晓莉副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冯定雄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卢中阳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12月1日下午进行的第二场研讨由西南大学历史学院的郭涛博士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黄庆娇博士通过对古埃及乌纳斯金字塔的图像、铭文与复活仪式空间表达的分析,认为《金字塔铭文》作为宗教知识系统逐渐传播,装饰内容出现在后世的贵族墓葬和神庙内,是古埃及文明“文化记忆”传承与演进的方面之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贾妍尝试从阿卡德时代遗存的一件模具残片上的图像入手,探讨阿卡德时代疆域国家观念的生成,以及古代两河文明的整体语境中对于“帝国”空间的图像想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永斌副教授通过分析腓尼基、希腊与阿尔米纳的个案,讨论了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的文明交流图景。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阴元涛博士尝试通过公共铭文与早期希腊语、希腊成文法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探寻城邦文明的缘起和发展历程。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指挥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献华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黄洋教授和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祝宏俊教授担任本场研讨的评议人。

12月2日上午进行第三场研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贾妍助理教授、研究员主持。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陈艳丽博士根据相关王室档案文献,梳理了古巴比伦时期马瑞王室妇女在国家各类公共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蒋家瑜博士讨论了“赫梯安塔赫舒节日中的‘帝后之争’”,从宗教节日的角度展示了国家政治生活甚至是外交往来的广阔历史画卷。南通大学历史学院徐昊博士讨论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外族人的“埃及化”问题,认为这一时期外族人与埃及人更突出的是文化层面上的混合与互动,而非单向度的埃及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戴鑫博士作了题为“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族群重构与文化选择”的发言,认为托勒密王朝官方划分族群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埃及居民根据各自现实需要选择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地方精英逐渐超越族群身份和文化障碍进入核心统治集团,并在这一过程中保留了埃及和希腊文化的双重认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海峰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刘健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的郭丹彤教授和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的田明教授先后作出精彩评议。

12月2日下午的第四场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王欢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张忞煜博士通过梳理印度河流域纺织品考古的新发现,并借助语言学的相关分析,认为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的印度人传承了印度河流域先民的纺织品原材料、纺织技术和纺织业组织方式,反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向吠陀时代历史延续性的一面。西南大学历史学院郭涛博士作了题为“文本与历史的对话:希罗多德《历史》的海伦叙事”的发言,认为希罗多德通过将“为海伦辩护”和“谴责海伦”两种竞争性的文学叙事模式重新编织成具有一致叙事立场的历史书写,看似自相矛盾的文本叙事因此得到了统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悦博士讨论了“记忆与早期罗马的历史书写”,认为罗马史学产生的前提亦是其一以贯之的特点是把史学视为对过去的记忆的宝库,收藏着罗马人值得纪念的功业言行。本场研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曾琼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康凯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四场研讨的最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黄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教授对两天的研讨进行总结发言,并与与会学者探讨了“青年论坛”和相关学术平台及出版物以后的安排和组织形式,鼓励青年学者持续进行更有突破性的学术创新,对“青年论坛”和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寄予厚望。

据悉,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整体的世界上古史而非限定其中某一个具体领域(如亚述学、埃及学、古代印度史或西方古典学等)为范围的青年学者的学术会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