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对中国周边的影响”线上研讨会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07浏览次数:1943

  • 【摄影 | 】

  • 【摄影 | 】

2022年6月5日,在俄乌冲突爆发100天之际,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合组织与跨欧亚一体化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亚欧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联合主办的“俄乌冲突对中国周边的影响”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致开幕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前所长、党委书记房宁研究员作主旨演讲,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高端智库的34位专家进行专题发言,近700人参会研讨或聆听。

房宁研究员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把政治黑箱打开了一个天窗。俄乌冲突为从事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以及国别区域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研究案例,我们决不能放过这个机会。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等均关注当时国际社会发生的大事,比如马克思一生把法国大革命、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抓住机遇,重点分析研究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创新研究方法,交流不同观点,立足于中国,落脚于中国,做到经世致用,为中国的发展献智献策。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看似是个地区性事件,实则是涉及到欧洲、全球、各领域的综合性事件。俄乌冲突是一个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后苏联空间战略格局演变的最新发展。俄罗斯抓住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留下的战略真空进一步主导欧亚地区,普京常年在俄周边进行战略布局,只剩乌克兰方向悬而未决,于是下定决心彻底解决。俄乌冲突不足以撼动俄罗斯的地区大国地位,虽然欧亚国家对俄军事行动产生质疑,但俄仍是该地区的主导国。欧亚地区格局呈现多元多变多重多维的新特点,中国应抓住一带一路平台,提高地缘战略意识,加强文化、政治、外交、安全等力量的投入,塑造大国影响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毕洪业研究员认为,本体安全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当前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对国家身份的自我认知就是强国文化,这是其战略文化核心和对外扩张的根源。俄罗斯对本体安全非常担忧,强国认知成为一代代精英的责任和义务。欧洲在宗教和制度上都与俄存在差异,但长期被欧洲排斥。俄认为乌克兰本身就是其国家历史的组成部分,必须要维护在这个前苏联地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欧美在此之前也部分承认了俄的安全关切。克里米亚公投之前,俄罗斯的本体安全并没有被破坏,现实安全没有恶化,但俄乌冲突是对本体安全的回应,军事冲突是俄用来维护其本体安全的手段。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学者没有遇见到俄乌战争会爆发,最多认为双方会在乌东地区进行代理人战争。用零和博弈理论可以部分解释“小俄罗斯陷阱”或“乌克兰陷阱”,但俄乌冲突不仅体现为俄罗斯与美西方的摩擦、冲突与对抗,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涵盖了多个行为主体、多重政治结构、多样政治生态、体现了多类国际思潮竞争的复合型冲突。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而言从来不是外交问题,而是俄内政的延续。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已很难避免,很可能成为更大地缘政治变局的前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刁大明副教授认为,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种程度上美是战争的始作俑者。美在战前大肆渲染俄罗斯威胁可能是为了避免大规模冲突,避免自己被拖入战争。美国会想尽一切办法延长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欧洲盟友削弱俄罗斯,才能给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找借口。俄乌冲突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印太战略,美把中俄捆绑旨在让美站在道义制高点拉拢盟友,中美对抗加剧,美国在印太地区塑造中国威胁。美国在印太地区强化意识形态竞争、规则竞争、科技竞争、供应链竞争,但事实上反映了美国捉襟见肘的战略能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认为,俄乌战争是俄罗斯观念建构的一场战争,某种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俄乌冲突后,欧亚地区将呈现更加离散的状态,欧洲将进一步团结起来。俄乌战争对中国周边安全带来了外溢效应,中国的政策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中俄正在被阵营化,美国对台政策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在全球化领域、中美关系上、美国打造的印太体系上需要有冷静的认识和思考。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洪钟教授认为,俄乌冲突对亚太区域合作带来一定影响,冲突本身以及美国用意识形态划分世界的做法对亚太国家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影响。东盟是个关键变量,它会对亚太区域合作产生影响。而这不取决于美国,而是取决于中国。中国需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战略布局,在推进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同时,经济上与东盟捆绑,稳住双循环中的外循环功能,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外部世界塑造稳定预期。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廉德瑰教授认为,俄乌冲突美日同盟产生重要影响。美日同盟是非对称性的,更多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俄乌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入对俄制裁,虽然力度是象征性的,但结果破坏了日俄关系,而美国成功阻碍了日俄关系进一步走近。而且,日本经济对俄罗斯资源有一定依赖,对俄制裁其实制裁的是自己,损害了日本的利益。此外,俄乌冲突也导致日本国内右派趁机造势,打台湾牌,努力实现重新武装日本的政治目标。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晓玲副研究员认为,韩国表面看非常关注俄乌冲突,其实注意力仍在半岛安全上。韩国基于历史记忆对乌克兰表示同情,但对乌克兰的援助主要是通过加拿大等第三国进行。俄乌冲突后,美韩同盟得以强化,韩国认为必须加深与美国的合作,作为创始国加入印太经济框架是其经济在全球布局的转折点。韩国对华民意正在发生变化,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者越来越少。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研究员认为,东南亚各国看待俄乌冲突的态度中立,总体克制、低调,以东盟整体表态。但东帝汶、印尼等个别国家存在着温差,菲律宾等出现两极态度。东南亚国家关切南海问题,因中俄关系密切,俄创造乌克兰先例,担心中国会如法炮制。美西方对东南亚国家选边站队的压力,东南亚也在寻找战略自主,不要任何一个大国主导该地区。中国应与东南亚各国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增进政治互信,要精细化经略东南亚,要重点推动小而美的项目,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方冶副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对泰国影响较大。俄罗斯在泰国的侨民相当多,俄资金曾在房地产上搅乱泰国经济。当前,泰国经济复苏乏力,在经贸合作上受到俄乌战争带来的间接冲击。俄乌战争后,泰国内政治派系政治立场更加分化。左派朝野联动亲美反俄,极右翼也支持乌克兰或者美国,中间派观念分歧。但泰国在中美之间两头利益都要占,想在“一带一路”上收到实惠,又想在印太经济框架中占据位置。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潘金娥首席研究员认为,越南民众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心态复杂,观点各异,而官方较为理性。越南在3月联大投弃权票以支持俄罗斯,近期还可能与俄搞一次联合军演,凸显了越南在外交上的立场独立于美国。越南不但要平衡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更看重如何平衡中俄关系。俄乌战争对越南的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地缘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但对越南经济没有太多直接影响,甚至比不上美国加息的负面影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民旺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爆发后,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支持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投弃权票支持俄罗斯。印度在武器上对俄依赖严重,不能得罪俄罗斯,但俄印关系不及中俄关系。总体而言,俄乌战争后,俄罗斯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在美国开展外交努力后,一些挺俄国家出现立场动摇。未来,俄在南亚这个战略棋盘上的影响力将持续下行。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外国语学院王旭副教授认为,影响南亚地缘政治变化的两大变量仍在中美,俄乌冲突只是中美大国竞争的放大器。南亚地缘政治和地缘局势正在加速变化,中小国家选边站队的压力增加,地缘经济博弈加剧,大有取代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之势。对于巴基斯坦而言,看待其国际战略环境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大国博弈中的自身地位,二是在地区上抗衡印度,三是作为地缘外线的中东布局。巴基斯坦正在抓住自身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对外出租,以小博大,从中获取利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战略研究部研究分析员毛克疾认为,俄乌冲突后对印度经济的最大影响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印度对石油天然气依赖很高,坚决不追随美国对俄进行制裁,并乘机加速了与澳大利亚、阿联酋、加拿大、新西兰之间的自贸谈判。印度在外交上左右逢源,并打出一套抢占全球产业链的组合拳,总体效果不错。在印度看来,对俄关系是底牌,不能破坏;对美西方,关系应向上突破;对中国,挤兑国际份额并对其压制;此外,趁乌克兰危机彰显其区域存在和拓展区域能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副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粮食、化肥价格上涨与先前已经存在的债务危机相结合,给斯里兰卡带来了一场完美风暴。斯里兰卡一直靠外国援助,并一直实行赤字财政,一旦遇到国际经济危机或国内经济动荡,就会陷入债务危机。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旅游业受到重创,因俄是其最大的客户。俄还是斯里兰卡第一大茶叶出口市场,因俄受到制裁而波及斯里兰卡的出口。斯里兰卡若能推行经济改革,中斯合作肯定是好事。但斯现在几乎一无所有,未来有可能像尼泊尔一样接受美国提出的各种要求。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富育红副教授认为,美军撤出阿富汗所标志的战略收缩在某种程度上了成了俄乌冲突的催化剂。阿富汗国内的人道主义危机非常严峻,3800万人口中超过2400万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才能生存下去。外界对塔利班进行军事压力孤立或惩罚性制裁,并不会改变其行为,反而使其变得更加强硬。国际社会需要对其关注、支持和包容,与塔利班建设性接触。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冯立冰副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给中印俄三方合作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一些新契机。从外部环境来看,俄乌冲突后,中印俄三方合作将会更加敏感,更加牵动美西方的神经。从三国内部来看,中印俄的三边关系在俄乌冲突后,应该会面临调整。但俄乌冲突也有可能为推动中俄印三边合作提供新机遇。当多极化遭遇两极思维,使中俄的三方合作具备更多的客观的现实价值。美印合作并非铁板一块,中印的竞争也不必然防碍合作。中印俄三方可追求更多的务实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自国研究员认为,俄乌冲突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非常大。近年来,哈国内开展去苏联化、重写历史,俄国内担忧哈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在发展问题上,中亚国家开始更多质疑俄罗斯能否给欧亚地区带来发展。在外交政策上,中亚国家对俄罗斯更加惧怕,包括哈萨克斯坦对退盟退约的讨论更加激烈。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合作看,中国仍是中亚国家的关键伙伴,中国应及时走出去。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副院长、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王海燕认为,俄乌冲突对中亚经济影响更加直接,由于中亚经济极度依赖俄罗斯,世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下调了中亚地区所有经济体的增长预期。美西方对俄金融制裁也让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对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巨大,中亚五国、俄罗斯等地区面临严重的缺货,俄罗斯经济崩溃直接影响到中亚国家生产生活。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尤其是加剧了中亚国家的民生问题。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加快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各领域各层次合作。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肖斌研究员认为,禀赋理论和窗口期理论有助于认清俄乌冲突的原因。俄罗斯是欧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但在欧洲严俄并非主流,通常还被视为外部威胁。俄也无法融入亚洲社会,于是成为一个经常与国际体系发生矛盾的欧亚地区大国。长期看,乌克兰战争将促使欧亚国家重新定义与俄罗斯的关系,促进欧亚国家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