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学府】我的一段惶惑时光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03-04浏览次数:268

从教至今已逾二十年了,在这段时间里,经常有学生来向我吐槽,说时常会感到无聊和迷茫,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问我该如何是好。我很理解他们,这是大多数人在青年时期都必须渡过的一个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遇到比没有遇到要好。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所以只能给大家现身说法。

我是1991年毕业的,我的上外生涯起步是在当时英语系编的一本名叫《英语自学》的杂志的编辑部当助理编辑。刚毕业后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惶惑时光,那种痛苦的滋味现在想来犹令人后怕。当时我过的是简单之极的“宿舍——办公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时甚至会整整几个星期都不迈出虹口校区的围墙,算得上是广义的“宅男”了。宿舍是睡觉的地方,醒了就会离开,食堂也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去,所以我一天大半的时光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办公室不算小,是一道小门连接的里外两间,里间堆满了历年的杂志和编辑部代售的一些有关英语学习的书籍,外间放了三张办公桌,办公室里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立体声的收录机,靠墙还有好几柜子的书,文化生活应该算是丰富的了,但饶是如此,也还是抵挡不住无聊与寂寞的来袭。

人的心情是瞬息万变的,影响人的心情会有许多偶然的因素,白天有热闹撑着,还没什么大碍,偏是夜幕降临以后,心情似乎总无可避免地落入晦暗的轨道,时光便变得难熬起来。看书似乎总也集中不了精神,拿起又放下,半天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听音乐找不到合适的曲子,不是轻快得不合时宜,就是凄清得触人心惊;打开电视,只觉得那些节目比我还无聊,最后也只能关掉。每当此时,不禁觉得日光灯放出的光幽寒无比,四面的墙壁都向我逼仄而来,寂静吵得人不由得想捂住耳朵,心头如有万蚁噬咬,直让人痛不欲生。

啊!请允许我以帮助大家介绍一下我所处时代背景的借口暂时远离这可怕的回忆吧。那是一个财富许人以不同人生远景的时代,股市刚刚起步,几乎只涨不跌;全民都在下海或讨论着下海;倒爷们凭借着莫须有的生意就能大发其财;希尔顿拉门的服务员月薪1500,超过资深教授,引得不少博士硕士都前去排队应聘。我的同学们之中一半考完托福、GRE出了国,留在国内的大都去了银行,当了导游,这些都是当时最令人艳羡的工作,也有几个读了研究生,而我则是寥寥几个留在了高校里的。现在看来堪称稳定体面的工作在当时却并非是人们热衷的选择,非但如此,当时的英语系还每年都有不少教师离开,有的进公司,有的开公司,留下的,人心惶惶。我当时的工资是每月119元。

然而我的惶惑却不惟物质,更多来自于精神层面。人生在世,若不信空洞虚无,便都会想要有一番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的选择,往往就是我们踏上奋斗之路的最大的拦路虎。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看到自己的前途所在。我从小爱看书,父亲是当老师的,所以一直隐隐觉得自己的将来是该和读书、教书有关。可真的进了高校,我倒反而犹疑了,怀疑起自己的天赋与定力来。记得当时看理论书,常常看得忽而喜,忽而忧:喜的是自己有时经过艰苦的努力,能把这样的书啃下来,啃下来之后便觉得自己仿佛比别人多了点什么,精神上凭空生出点优越感来;忧的是那些大家的思想博大精深,终我一生都难望其项背,不由感念自己资质有限,心生绝望。我被这种喜忧掺杂的怀疑折磨着,做什么事都不能全力投入,犹如在迷雾中踽踽独行。有时忽觉时光流逝,心中惶恐加剧,便胡乱拿一些“苏洵二十六岁始发愤读书”、“齐白石大器晚成”、“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念头作自欺欺人的抵抗。毕业时,曾有一位老师以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相赠——生活给人最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那时节,我对这句话真是感同身受啊。

怀疑与惶惑有剧缓之分,初时发作甚频,不到一月便有一次大低潮,每逢此时,就对自己的现状大加怀疑,百般否定,然后万爪挠心,长夜漫漫,苦痛难耐。后来呢,后来自然是慢慢地好了,先是几月才发作一次,最后终至于绝迹,惶惑的岁月结束,我的人生就此踏上了正轨。

抚今追昔,总结摆脱惶惑无聊的经验如下。

一曰书,书是我一生的良伴,但书对人的影响往往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式的,必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书读多了,书里面的思想就能渐渐融会贯通成你自己的思想,而一个人若有了自己的思想,便不再是无根之木,无锚之船,便可结束漂泊的痛苦。惶惑无聊剧烈之时,固然会连书也读不进,然而这并不能否定读书的用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心灵的平静最终还是要靠读书来获得,而且只有凭藉读书得来的心灵平静才是真实而又长久的。

二曰友,在此特殊的人生阶段,若能得到好友、诤友的鼓励与支持,当可事半功倍。幸运的是,我在工作后遇到的几位老师和领导都对我真心相与,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位,与我亦师亦友,每与我见面,便夸我有才。我有自知之明,知道他刚开始夸的时候,自己其实并没有多少才,正是因为得了他的鼓励,激起了回报之心,反而坚定了坚持之念,发愤要让自己当得起这夸赞之词。同样是这位师友,在某年中秋夜,我独坐于办公室中苦闷之时,给我打来一个问候的电话,一下将我从痛苦的深渊中捞起,这份恩情我一直记在心中。

三曰机缘,常言道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人,彷徨苦痛之时,虽然一时辨不明方向,但心里仍该有一副天线,随时搜索着所需的信号,当那信号出现时,凭本能来加以评估,然后尽全力与之共鸣。正是在那段时期,某日我读到了袁宏道的《与李子髯书》,其中有这样几句,“每见无寄之人,终日忙忙,如有所失,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可怜!可怜!大抵世上无难为的事,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日子。”我当时大感震惊,这不就是我当时精神状态的写照吗?而“胡乱做将去”不也正是袁公给我指出的一条明路吗?与其等想清楚了再做,为什么不能边做边想,让自己越做心里越明白呢?艺多不压身,读书也是如此,世上有很多书是读了不会后悔的,所以我就静下心来读了许多和英语和文学有关的书籍,这些书不仅为我培育起了良好的心态,也在日后的教师生涯中使我获益无穷。除了袁公的这一段话之外,我在工作两三年后被赶鸭子上架,担任起了翻译课的教学,也算是我的机缘。从初时狼狈,到应付裕如,到渐渐爱上文学翻译,再到乐此不疲,机缘塑造了我的人生,而我能顺应机缘,随遇而安,也不算是个无准备之人。

这是我人生中一段真实的经历,我如实地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感悟与我的学生们分享,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少走一点弯路,实现比我更大的人生价值,那我这个当老师的就备感欣慰了。▉

 

(吴刚 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