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5-17浏览次数:144

这次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松江校区共发展》。说起松江校区我可以给您唠上一宿,什么食堂的小笼包子,图文的最新大片,精彩的社团活动。今天,就让我做一回您的导游,带您去上外松江校区找寻我的足迹。

第一站:小河

我是2004年考入上外的,新建成的松江校区已初具规模。初到上外,美丽的校园令我陶醉。风格鲜明的八幢教学楼描绘出浓浓的异国情调,不时有灵动的河水和精致的庭院点缀其中。无论何时漫步其中,我都满怀自豪,为能在这样一所拥有开放胸襟的学府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而感到幸运。

三教楼前的这段小河是我常来的地方。清晨,我喜欢倚在三教楼的罗马式廊柱上,一边晨读一边看朝阳倒映在粼粼的河水中泛出金色的波光;傍晚,我总是在饭后来到这里散步,看落日的余晖把一片柔情洒在慢慢流淌的河水中。在我心中曾无数次把那小河和徐志摩笔下的康河作比,怀着对国门外的世界的无限向往,憧憬着刚刚展开的人生。

第二站:教室

三教楼四楼一间朝北的教室见证了我和同学们的成长。正是在这里老师们把我们领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一门陌生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令我们发现了过去从未关注过的异国精彩。于是,我们在教室的后墙上拼贴出一副大大的世界地图,标上中国和每一个说西班牙语国家的名字。课间抬头望见,同学之间总是兴致勃勃地聊起地图上的那些国家发生的奇闻轶事。日复一日,我们晨读、记笔记、背单词、回答老师问题,地图上陌生的名字在头脑中变成越发清晰的影像。很快,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视机和影碟机,我们得以通过卫星电视和视频音频资料更直观地了解世界的另一端;走廊的尽头也多了一个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我们的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原本拗口的语言变成了交流的工具。教室侧面的墙上也不停更换着我们的照片。一开始是小时候的,后来是校运会得奖和塞万提斯节晚会的,再后来是同学们参加重大外事活动的。现如今,墙上的地图已不再只是我们投向世界的目光。同学们已纷纷跨出了国门,把足迹留在了那些曾经陌生的地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祖国、为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尽绵薄之力。而我,依然每天走进这间教室,把成长的故事和年轻的心分享,怀着自信去为更多渴望认识西班牙语世界的眼睛打开窗户。

第三站:三教楼前的草坪

三教楼和二教楼之间的草坪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每当阳光灿烂,我们总会在老师面前撒个娇,叫他冒着破坏教学秩序的风险带我们去草地上上课。可也因为大草坪,我们和老师们拉近了距离,结下了一生难忘的师生情谊。

记得到松江的第一年年末下起了多年不遇的大雪。松江校区银装素裹,大草坪上积起了厚厚的雪。那天是12月31日星期五。上午我们有四节西班牙语精读课。或许因为那天是周末,又恰逢节日前的最后一天,大家格外兴奋。见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早就按捺不住,不时朝窗外张望。那天给我们上课的是缪建华老师,她的教学风格素来严谨,大伙儿只好一边进行着动词变位,一边暗暗欣赏着窗外雪景。好不容易熬到课间,这厢缪老师才宣布休息,那厢一个个脑袋早就不顾凛冽的寒风探出了窗户。有人提议全班到雪地上留影纪念。“好!”还没来得及关窗,我们就拉着缪老师来到了楼下。一踏上大草坪又是一阵尖叫。原来,我们这群80后的孩子打记事起从没见过那么厚的积雪,看见自己在松软的雪地上踩出一个个脚印,我们兴奋不已。合影的队迟迟排不起来,才站上几个人,就有捣蛋鬼抓起一把地上的雪塞到其他人的脖子里。被攻击的人呢,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直到缪老师招呼,大家这才停战,一股脑儿地簇拥过来。老师还提醒大家扣紧帽子系紧围巾,这就有了这张合影。上课了,大家重新捧起书本。那天余下的课上我们的表现特别好,就像受了奖赏的孩子一样;望望讲台上的老师,她也好像多了几分母亲般的慈爱。

终点:

三教楼西边的花园里并排立着两棵树,一棵叫理想,一棵叫信念。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终点。当年,年轻的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写在纸上装进瓶子,埋在了两棵新栽的树苗下,每周轮流去看护和浇水。如今,小树已长大,为周围的花草投下一片树荫。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在四年后的夏天结束了松江校区的生活,在那儿永远打下了我们青春的烙印。然而我们都知道,这并非是终点,却是新征程的开始。带着松江那些日子里获得的知识和情感财富,我和许多从松江校区迈向社会的上外人一样正勤勤恳恳地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西方语系  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