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学子创新活动纪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4-19浏览次数:377

 

卷首语:

上外作为一所以语言见长的大学,学生创新活动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然而近年来,上外学子在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创新平台上屡屡获奖,无不昭示着上外创新氛围和学生创新意识的逐渐增强。上外学生的创新活动正起步向前,跨步发展。

 

以下是上外学子近些年的一些获奖情况:

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参赛的3项作品均获奖,其中黄一蕾等同学的世博专项作品《樱花芳未尽,玉兰踏香来——日本爱知世博会对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启示》获得全国二等奖,胥天玮等同学的作品《“宅”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生活观念和状态的影响研究》和湛玲等同学的作品《历史与现实的冲撞与融合——现代城市建设与古文物保护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获全国三等奖。

2008年,上外第四届创业计划大赛季军“太阳花”团队报送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

2004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国际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丁笑容、程一玢等10人团队获得铜奖。

第三届上外创业计划大赛,Mcampus团队摘得上海市“张江高科技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入围第五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上外团委副书记田昊罡老师说:“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度过了四年时间,若他们没有经历一些平台,很可能对自己能力心里没有底。”团学工作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田老师表示,团委和各学院都非常支持上外学生的创新活动。

本次大挑战杯获奖者06级新闻传播学院胥天玮说:“学院和团委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学生提出的创新意见,也比较鼓励学生做不一样的东西、突破自己。这次我们参加挑战杯的项目就是受到学院的鼓励,然后得到团委的重视,才有机会不断完善,在改进中成长起来的,听说现在团委有了科创中心,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也是学校鼓励和激励学生创新的大举措。”

科技创新中心隶属于上外校团委,其前身为素质拓展中心。科创中心主要负责引进大型创新活动,搭建锻炼平台激发上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负责各大学术竞赛选送作品,并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讲座或培训(如 “创业论坛”,“模拟面试”,“企业家小牛派对” 等),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大学做出一些不一样的成绩出来”

“在大学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来。”这是06级新闻传播学院胥天玮在回答为何自己主动想做研究项目时的答案。每所大学除了教给学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它更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要给象牙塔内的人一个创新的环境和平台。

胥天玮所在的团队有八名成员,都为06级本科生,其中有6名来自新闻传播学院,1名来自日语学院,1名来自华师大统计系。2008年初,新传学院请来专门的老师做讲座,介绍如何做课题、做研究项目。当时他们团队的大部分成员参加了那次的课程,他们觉得“非常有趣”,随后就着手开始了自己团队的组建和项目的研究。他们所做的研究《“宅”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生活观念和状态的影响研究》取得了多项奖项,其中包括2008年成功申报团中央年度青年课题并成为200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

“大家普遍对学术的理解是比较枯燥、乏味和教条的,我们通过寻找新鲜的话题、独特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享受严谨又活泼的作风,在结果上追求深入和细致,让学术研究年轻起来,充满朝气,并通过这个历时近两年的课题,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增进了了解和友谊最重要的是发现学术研究原来可以如此有趣。” 胥天玮说。

 

创新与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有所创新的一个重要保障,创新是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研究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本科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我校近些年格外关注的地方。

在研究之初,设计问卷、寻找样本、定义现象以及归纳总结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抽取样本、统计数据、资料搜集和解读都可能出现不全面之处。但这些都是评估一个研究是否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我们碰到问题就咨询身边的老师,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的困惑和难题,并且通过引入华师大统计系同学的专业知识,力争不断完善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胥天玮说。

 

创新与她的“创业”故事

创业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究竟要如何判别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强,最直观,在社会中最广泛得到承认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人是否有创业能力。

以下就是上外第四届上外创业计划大赛季军,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获得者“太阳花”团队队长赵婉婷的“创业”故事。

一开始,赵婉婷同学参加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动机很简单,她想在比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收获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加上之前受到了学长和老师的鼓舞,所以就组织同学一起参加了这次比赛。因为在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决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被推选参加上海市张江高科杯的创业大赛,之后又被市里推选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在参赛过程中,他们的创业计划书得到了东方财务网CEO其实先生和其他风投的好评,王先生还抽空和他们团队一起谈了谈整个创业计划运作的可能性,对他们后期的实施和操作给与了非常宝贵的建议。

“我觉得这件事情从侧面对我们所做项目给与肯定,让我们团队也备受鼓舞。”赵婉婷同学说。

作为团队的leader,在参加创业大赛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这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参加比赛的过程,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团队之间的协作问题,因为团队的成员由3个学校的同学组成,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为整个团队的沟通带来不少麻烦。当每个人看法并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来寻求最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他们还会去请教专业老师,从而得到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当遇到连校内老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也会将目光投向外校的专业人士。同时,她也指出,团队的协作很重要,而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就显得非常关键。

其次,如何平衡比赛和学习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从参加学校比赛到市里复赛再到全国决赛,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多。比赛要取得好的结果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如何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来积极投入比赛,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还有效率。

“我记得参加上海市张江高科杯的比赛时,恰逢学校的期末考试,我一边负责协调组织团队的比赛事宜,一边还要复习准备考试。好在比赛结果十分理想,考试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个考试周可能是我大学时代最为忙碌,但也是最为难忘的日子。”赵婉婷同学回忆道。

参加完比赛后,团队成员都觉得自己收获了三种能力:第一是创新能力,整个计划书就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成果,撰写计划书的前后都需要与团队成员进行探讨,一起头脑风暴,整个过程都会激发所有小组成员创新的理念;第二是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特别是作为团队leader的赵婉婷,需要协调整个团队力量,不但要合理为队员分配任务,还要充分与所有成员进行沟通,就计划书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选取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第三是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实践中,如营销学中的4P理论和行业的五力分析模型等。

在参加“挑战杯”之前,赵婉婷在学校还经常会参加和专业相关的比赛,前段时间还参加了Ivey的商业案例分析大赛。

但是,理论和实际终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比赛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太阳花”团队成员们,在参赛的过程中的确有想把项目落实的想法,但是基于几点考虑,他们只能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

第一,团队核心成员不能全部参与。一个项目能不能实施并不是看个人的能力而是看整个团队的能力。团队成员并不是都想毕业后就创业,所以项目的实施不能得到整体的支持。

第二,创业时机不成熟。上次有幸得到东方财富网CEO其实先生的点评,他很欣赏这个创业计划,但是他们都缺乏一定得社会经验和社会背景,如果毕了业就去创业,很可能会失败。

第三,创业计划方案非常新颖,是否可以能到社会的支持难以确定。可以这么说如果这家咨询公司成立了,必然会引起整个教育界乃至这个社会的关注,但是能否得到社会全方位的支持是一个未知数。

最终 “太阳花”团队的创业计划很遗憾未能付诸于实践,但是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思考以及创业过程所带来的收获也许更加弥足珍贵。

 

工管学院展示日

上外60年校庆之际,各院系都结合专业方向开展院系展示日活动。在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展示日中,朱艳艳女士,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与管院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创业之路,她详细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实习生到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关公司的创业之路,勉励他们要保持一种学徒的心态,自我激励,不断充电。从上外走出的成功创业者仓之毅也在展示日颁奖仪式上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创业体会。

在展示日的闭幕式上,管院院长范徵教授如此定义管理、创新、实践:“管理,要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要做一个企业家,创业者,要做到采纳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新原材料来源,发现一种新生产方式,建立一种新组织模式,这些就是创新,而创新来自实践。”

 

创新在校园活动中

上外校园日渐丰富精彩的学生活动中,随处可见上外学子的创新意识。上海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就是其中一个出色的团队。

上海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于2009 年刚刚成立,前身为上外法学院论坛部。论坛部从2006 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以伊朗核问题为议题的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大会面向的是学院内部,获得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为之后活动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被推广到了学校,共有11个本科院系和1个研究生院共24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第三届的会议可谓盛况空前,72 名同学通过了最后的面试,组成了24支代表队参加了会议,使得这次会议成为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

在这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有像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滕祖龙教授、法学院国际事务系窦晖教授这样的资深专家担任评委,无论对参赛选手们还是现场观众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自我提升的机会。

模拟联合国 (Model United Nations)大会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上外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举办,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国际事务、发掘个人潜力。模拟联合国的培养目标之一便是想象创新“Imagination for innovation”,除此以外还注重激发热情 “Generating young passion”,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勇于尝试 “Willing to try”,追求卓越“Excellence in execution”。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2009年的“模联”会议在上外举办。并与往届不同,这次的大会使用全英文。其次,本届模拟联合国大会由单一委员会发展为两个委员会(ECOSOC联合国经社理事会、DISEC联合国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一个分会场G20 Summit 模拟二十国领导人峰会、以及一个记者团模拟世界著名通讯社的记者对大会现场进行报导。第三,由校内的模联发展到全上海市的大会,邀请到了包括复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上外附中、复旦附中在内的上海市十三所大学和高中,成为上海地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区级大会,大会直接参与人数从七十多人、二十四个代表国家到一百八十人,并将大会命名为上海市模拟联合国邀请大会(Shanghai Invit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 SIMUN2009),创立了自身的品牌SIMUN,设计了协会logo,所有文件均使用统一水印文件底板,突出品牌效应。

除此以外,大会时间由往年的三小时扩展为十二小时、一整天,向真正意义上的模联大会又进了一步。协会还得到了关心模联这项青年活动的外交官员刘建超、李肇星、李进军、吴建民的祝福。

本次大会新设立的记者团设立了自己真正的新闻中心,地点位于教育会堂公共过厅。在两位总编的领导下,记者们定时发来稿件和照片,经总编编辑后上传到“SIMUN2009 News Network”的官方网站上,网页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墙上,并时时滚动播出上传的稿件。记者团的设立在国内的“模联”活动中尚属少数,国内最权威的北大模联也仅仅是将记者发来的稿件编成书面的“Newsletter”发到代表手中,而不是通过网页实况报道,可以说本次记者团的亮点在国内模联大会中是最具创新性的地方。

另外一个亮点是模拟二十国领导人峰会 “G20 Summit”。这个分会场的19位代表全部来自上外,并且充分体现了上外的特色,邀请各个语系的学生来扮演以他们所学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领导人,共同商讨金融问题、通过共同声明。其中来自英语系的英国代表、来自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日本代表、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国代表和来自法学院的美国代表都让人印象深刻。在上午的会议中,代表们身着在本民族视为正式服装的服饰,也成为亮点。来自阿拉伯语系的沙特代表、来自韩语系的韩国代表、来自印尼语系的印尼代表都十分吸引眼球。

“上外模联”仍有些欠缺,学术水平相比之下不如活动水平发展得快。从本校代表和外校代表的表现看来,我校同学的英语优势在这次大会中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对大会的了解程度不够、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他们十分缺乏模联的精神,也缺乏身为一个国家的代表的责任感,没有尽最大的可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经验严重不足也需要靠同学们多参与和锻炼,模联协会也会拓展项目,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模联协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和校团委、法学院分团委的大力支持。”杜波迪,法学院学生会主席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外学生创新活动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不是一代人和一两个老师的努力所能成就的。学校科研处、教务处和老师们正不断努力,极力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创新平台和一系列创新机制,使上外向一所综合创新型大学迈进。(新闻传播学院赵芳来、董雅玲、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