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外甲子,创未来宏图——各院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392

卷首语:如果把上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上外的各个院系都是有根可循的,各语言类院系是上外的根,后又有各复合专业作为上外这大树的枝叶,从纯语言专业到复合型专业,如今这棵饱经风霜60年的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忆上外甲子,创未来宏图

——各院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昨天:沿袭历史的轨迹

 

俄语,起家。

上外的前身是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创建于1949年,从这个上外的老名字大体就可洞察俄语和上外渊源之深。新中国刚成立时,中苏交好,大量前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格外突出,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我校成立,开始开设俄语课程,学俄语对当时的青年来说也是无比荣耀的事。这在无意之中,给上外的俄语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55年考入俄专科学习俄语的施老师在他所作的《绵延半个多世纪的上外情》中写道:“我见过上外校况介绍,十分精美,其中有学生陪着苏联专家到处出访,这很让我为之着迷。”

上外俄语学科在国内有着传统优势与影响力,随着俄语基地的建成,俄语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国内外的学术辐射面和影响力愈加显著。

 

英语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英语学院由初创时期的教研室,发展为上外办学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走过的路途不是一帆风顺的。

 

章振邦老院长在院庆上回顾英语学院半个世纪的历史: 上外1956年的筹备, 到1957年秋季,成立西语系下设英语、德语、法语三个语种。当时西语系主任是方重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是杨小石同志。正当英语教学全面起步之时,正值“大跃进”、“大炼钢”年代,教学秩序很不稳定。至1961年英语专业脱离西语系独立建系, 当时的英语系先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完善了教学组织,改进了教学方法,狠抓了教学质量,特别加强听说训练,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

 

章振邦教授总结道:“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英语系不仅理论课教师搞科研,许多实践课教师也搞科研,比如冯庆华教授致力于英汉翻译对比研究,胡曙中教授致力于英汉修辞对比研究,李观仪教授致力于英语教学法研究,她依据新的教学法理念主编了《新编英语教程》曾两次得到国家教委的嘉奖。”这都是英语学院值得上外人骄傲的历史。

 

其他语言院系---争奇斗艳。

德、法、日、阿、西语等是继俄语、英语后,成立较早的上外语言学科,它们各自发展的同时,随之衍生出了更多的语言学科,如现西语系的葡萄牙语。

 

现任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许慈慧院长表示,日院鼓励学生进行晨读并完成课后作业以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上外毕业(77级,恢复高考第一届)的许院长笑着回忆到她在上外读书的年代:“同学都是自觉晨读的,不需要老师提醒,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在虹口那边的操场,小花坛等地方读课文……”

 

上外西语系各专业特色十足,全国领先。有两个特色语言点,分别是西班牙语和非通用语种。西语系有教育部提供支持的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群),意大利语和希腊语基地成立于1972年,葡萄牙语1977年。

 

东方语学院是在阿拉伯语系的基础上于 1997 年组建而成,学院现设阿拉伯语系,韩语系,波斯语专业和泰语专业,其中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

 

复合专业院系---与时俱进。

我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80年代初期,上外仍只是一个以语言教学为主的单一型学校。但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凭借以外国语言为载体的平台来窥察到世界的变化——时代需要“两条腿一起走路”的人:既要懂得一门外语又会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我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实属首创。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1983年英语系创建我校第一个复合型专业:国际新闻专业,也就是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的前身。传播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校领导审时度势,以上外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筹建了传播系,在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支生力军。在不断完善专业设置的过程中,传播系下分设了教育技术学和广告学专业。1993年,新闻传播学院正式组建,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系。其他较早走复合型专业之路有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其前身是1984年在英语系中设置并演化出的国际贸易专业。

 

此外,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于1983年开设国际贸易(日语)专业,1984年开始招生,成为全国第一个走文科改革创新之路的典范,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日语经贸复合型专业。本专业以培养既擅长日语又懂经贸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确保语言水平达到日语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开设了大量经贸专业课程。

 

即使是目前还没有复合专业的一些小语种院系中,都十分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学一些专业知识。

 

各院系“扬长不避短”。

上外的学术成果,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由上外各个院系编撰的各类字典,如由我校俄语学科独立编写的《汉俄词典》和《汉俄大词典》、西语系教师为主力历时20年编纂的《新汉西词典》和历时16年完成的《新时代西汉大词典》、由上外德语系主持编撰《新编德汉辞典》等大型词典都是上外历史中的璀璨明珠。

上外在“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演变中,还有很多路要走。日经许院长就提到日院过去一贯以教学为主,但随着我校大体方向的改变,日经和其他各学院都鼓励教师多做科研项目,提高创造力,推动我校科研水平。

 

二、现在:五彩斑斓绘美景

如果说,上外的历史,是一坛愈陈愈香的烈酒,那么,上外的如今,便是一张丰富多彩的画卷,五彩斑斓。

大胆创新,从语言走向复合

上外从过去走到现在,最大的创新是从纯语言专业逐渐到复合型专业的转化。

上外校长曹德明教授介绍说:“当初要发展复合型专业时,学校顶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语言类的学校只要搞好语言教学就够了,但是目前现状说明了我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关于这一点,法学院的国际事务系系主任张磊老师说:“我系是上外比较年轻的几个系之一,然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我系逐渐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事务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培养‘外语强、知识结构全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国际事务人才’”。

国际事务系的办学宗旨,与学校“要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目标不谋而合,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扬长避短、突出应用型的特色和我校的外语专长,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因为上外特有的外语优势,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办学宗旨,从2006年起,他们每年接待来自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师生,中外学生开展联欢,进行交流。2007年,美国驻沪总领事、驻沪农业副领事,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院长等人士来系里作专题演讲。

既然要“与国际接轨”,那么国际交流的机会必不可少。“关于国际交流的问题,我们学院的出国机会在全校是较多的,今年有28个大二大三的学生出国交流一年。日经专业的同学则到日本学习经贸课程。”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许慈慧这样介绍道。

上外会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较早发展复合型专业的英明决策,还与上外各个院系老师的优秀以及努力是分不开的。

潜心研究,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

 “大学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做学问。”西方语系主任陆经生教授的观点,从一个侧面,也可体现出上外的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的负责态度。

西语系教师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的非通用语种紧缺人才培养策略使语言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不是重点学科,但个个都是特色专业”。陆主任说,每年进入西语系的学生高考成绩都十分优秀,他们从未停止过有关“面对优秀学员如何提高优秀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不怕学生提要求,就怕学生没要求”。西语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提要求,“不让学生吃不饱,要让他们吃不了”,陆主任形象的阐述了对每个西语人充实度过大学四年的希望。法语系的教材是我校主编的,因为老师们认为,一流的学生,就是需要一流的教材。

在这一方面,复合型专业的教师们也不落人后,国际事务系的专业教师们在教育背景上,分别来自于人大、复旦、北大、中央党校等不同名校,由此带来不同的学术风格,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目前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具有满足将来发展需要的良好基础。

同时,基于国际事务人才复合型的特点,张磊老师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努力打通院系间的界限,邀请校内经贸、新闻、法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等不同学院、机构的资深教师授课,参与他们的人才培养,做到合力育人。

当然,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专业课的教授上,在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方面,老师们也花了很大的心血。

 “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搞得非常丰富,大一上的时候有假名书法大赛,大一下是日语课文朗读比赛,大二上有饭团大会,大二下则有日语会话大赛和配音大赛,大三上有演讲比赛,大三下则是有日语作文和作诗比赛,这些比赛会有专家指导,寓教于乐,是我们日语课堂的延伸。”当许慈慧院长介绍这些时,她笑意满盈。

类似的活动远远不止这些,西方语系的塞万提斯节,新闻传播学院的戏剧节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外的老师们花了这么大的心血在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上外的学生们,也是不同凡响的。

学有所长,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这是我校校训,而实际上,这也是我校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标准。

曹德明教授认为,所谓的人才是合格的创造者,可靠的接班人,要有政治素养,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喊出假大空的政治口号,而要理解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及民族政策;要有知识素养,除了外语过硬之外,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够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传播我们中共的文化;专业知识要强,这一点毋庸置疑;身体心理素质要强,不能受不了一点点挫折。

校长的这番话在我校学生就业上有了实在的体现。比如,国际事务系的毕业生以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以2009年毕业生为例,虽然上半年面临经济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05级国际事务系的52位学生中:中外金融机构9人、外交部和外交协会2人、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7人、就读国内研究生的3人(分别是上外国际关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复旦国际政治系)、出国出境留学4人(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英国约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国际咨询公司2人,去祖国内地支教1人,其余的分别进入各企事业单位工作。

领导们英明的决策,老师们潜心的努力,再加上同学们认真的学习,这三个因素,在上外这张五彩斑斓的画卷中,抹上了最亮丽的色彩。

 

三、未来:脚踏实地展鸿图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未来”是一个温暖的、神秘的、充满无限希望的名词,“未来”更是一个郑重的、严肃的、肩负重大责任的动词。60岁的上外,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于这样一所拥有着辉煌历史的高校,对于这样一所正在蓬勃发展中的高校,我们有理由憧憬她无限的前景、有责任为她的发展辛勤付出,有信心相信她美好的未来!

以学为本,扎实基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希望本科生能抓紧这四年的时间,不要急功近利,而要专注于将基础打得更扎实。”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教授介绍说,英语学院一直秉承抓住语言文学不放松的优良传统,在教学方面以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将英语教育变为职业技能培训。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许慈慧教授在谈到学院发展规划时,最先讲到的也是教学,“求知欲对于学生很重要,而现在有的同学会被功利、市侩的思想影响,在学习上分心。” 许院长说,“我们学院的宗旨,就是学习要从细节抓起。”日院规定在早上有课的情况下,7:50-8:15这25分钟就是晨读的时间,大一到大四都不例外。学院从本学期开始每周给同学布置一门作业,不会对学业造成太大负担,还可以让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

今天,我们凭什么,去期待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凭借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积累,他们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培养+引进,加强师资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学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各院系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学历和职称结构上不断加强和完善,从整体上看日趋合理,适应了各专业的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我校拥有众多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们身兼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也构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亲切、随和的他们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未来,我们还希望做的更好。

德语系在未来发展计划中提到: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他们攻读更高一级学位,为他们进修创造有利条件,如攻读在职博士、利用校际交流送出国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抓住德语语言文学教育之根本,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目标。

东方语学院目前各专业分别从埃及、韩国、伊朗、泰国等国聘请了专家各一名。这一举措客观上使得各专业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他们还将积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学院任教。

学校各院系将认真做好人才引进、培养、聘任、考核、分配等工作。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发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积极性,建设德才兼备、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的师资队伍。

“昨天做的不太好的,今天变得好一些,明天努力更好一些”(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许慈慧教授语),这就是上外脚踏实地的未来。(新闻传播学院赵芳来、邵倩、董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