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发展 三十年腾飞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303

三十年发展 三十年腾飞——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前任校长戴炜栋教授

 

追忆峥嵘岁月,回味似水年华。改革开放30年来,上外紧跟时代的脚步,逐渐从一所功能较为单一的语言类大学跃升为拥有多个复合型专业的综合性语言大学。在这其中,历任校长对于学校发展所做的决策与贡献可谓非同一般,就让我们聆听一下来自上外前任校长戴炜栋教授的追忆与展望吧。

作为前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开发开放的新时期,上外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是全校全体教职员工与同学一起齐心协力的结果,“上外能够巨变,不仅仅是我的功劳,更是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抓住机遇的体现”。

 

见证上外巨变之一:收费改革;

戴炜栋教授回忆道,“大约是在92、93年的时候,当时教育部出台通知,要求改变原来免收学费的规定,以收取大学学费的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设施的硬件水平。”当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数所大学作为试点高校开展收费改革。

“但是我们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教师、干部都表示反对,”戴炜栋教授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当时,“主要是当时提出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年2500元。”这对当时社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据统计,当时居民平均工资大约为每人每月100元左右;高校学生的全额奖学金每人每次也是100元,很多市民担心一旦上外开始收取学费,那些家境贫困同学的求学之路会不会更加艰辛?

“我们当时就觉得,开展收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如果不进行收费改革,那么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将会变得相当困难,上外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为此学校以戴炜栋教授为牵头,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先统一思想,然后再将意见传达给了下属的各教职员工与学生;与此同时,戴炜栋教授等校领导还做客电台电视台,向社会传达开展收费改革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市委市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又向全社会承诺,学校将采取勤工俭学等诸多方式,决不让任何一位同学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在其他试点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中断或推迟收费改革之时,上外的收费改革却稳步前进。令人可喜的是,在实行收费改革的第一年,上外的生源并没有为此而发生重大波动。当年教育部为此在会上特意表扬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改革精神与改革成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上外迈出了中国教育史中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见证上外巨变之二:申请“211工程”高校

所谓“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戴校长回忆了当时上外在申请“211工程”高校时的一段小插曲。

“‘211工程’对于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的地位、知名度都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批‘211工程’高校的选拔大约是在96年的时候,当时全国36所部属重点高校中大约有2/3进入了选拔,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我们上外位列倒数第二位,在淘汰的边缘。”为了学校的荣誉,戴炜栋教授等校领导前往教育部争取评选的机会。后来教育部的领导和专家到了上外,参观了整个学校之后,说了这样几句话:“这个学校,教师一流、学生一流;这个学校设施三流、面积三流”。在经过全面的考量与评估之后,教育部决定破格让两所外语类院校之一的上外进入“211工程”高校的行列。戴炜栋教授这样评价上外评选‘211工程’,“如果那次的机遇没有好好把握的话,有可能上外重点高校的招牌也没有了”。

 

见证上外巨变之三:虹口到松江的“乾坤大挪移”

时间进入到2000年,上海市府与市教委准备在松江建立大学园区,当市领导征求上外是否愿意将学校搬迁至松江时,几乎所有人都一直反对,主要原因在于松江离虹口校区实在太远,交通不便。戴炜栋教授直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当时交通情况,“当时还没有什么地铁9号线,往返于松江与虹口之间除了校车之外就没有稍微快捷一点的交通方式,光从时间上看就要耗费很长时间”。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搬迁到松江之后,学校担心会影响生源。“但是如果我们不搬,那我们的发展就仅限于虹口那‘一亩三分地’,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再说,兴建大学园区的机会难得,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很难再有下次了。”

尽管有诸多反对的声音,戴炜栋教授还是认为,此次搬迁很有可能使上外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一片反对声中,戴炜栋教授顶着压力,同意将学校搬迁至松江大学园区。

改变老师与同学们看法的事件发生在2003年,那年教育部开展本科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其中有一项硬指标——“人均办学空间”即每位同学平均得到的学习空间,“和人均住房面积的概念差不多,”戴炜栋教授解释说,“这个评选是否成功关系到上外是否还能继续成为部属重点高校”。本来教育部的领导就曾经风趣的说过,“这个学校,教师一流、学生一流;这个学校设施三流、面积三流”,言下之意是学校硬件设施上尚有欠缺。然而在学校搬迁到松江之后,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学校整个教学面积的扩大,使得原本在老校区“人均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当时评选的结果是,除了其他各项都是优秀以外,我们学校在‘人均办学空间’一项的成绩是特别优秀。从那个时候起,很多老师同学才真正意识到,学校搬迁到松江是多么重要的一项决定” 。

 

见证上外巨变之四:“上外贤达”的建立与虹口老校区的修缮;

谈起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构成,就不得不提到上外贤达。作为上外的二级独立学院,贤达人文经济学院为大学扩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戴炜栋教授介绍,在2002、2003年左右,教育部开始进行大学本科扩招,动员各高校开办二级独立学院以扩大高等教育的接受面。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贤达集团共同合作,以贤达集团出资、上外提供师资力量等方式建立了“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该学院“母体”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但在其他方面是完全独立的,设立这样的二级学院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戴炜栋教授算了这样一笔账:首先是这样一个二级独立学院每年可以帮助国家多招生1200人左右,可以满足更多莘莘学子的要求;其次建立二级学院使得上外在体制上完整化,形成了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再次根据上外与贤达集团签订的协议,每年上外可以从中获取一部分的教学经费,用来提升完善上外的整体教育水平。

谈到上外虹口校区的改观,戴炜栋教授不由得发出感慨,“我1958年进校读书的时候都是平房,直到八、九十年代初还是如此,都没有什么高楼,而且条件设施也很艰苦,与现在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从1999年开始,上外虹口校区开始了一系列的整修修缮工程,包括图书馆的改扩建、“大礼堂”变身12层高楼、逸夫会堂的建造以及外教社大楼的修建工程。“修建这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都是通过我们上外人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其中校办产业也功不可没。”2004年上外虹口校区开始进一步的旧校区改造计划。如今的虹口校区绿树成荫,花繁叶茂,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以至于老校友回母校时都会问,“这还是上外吗?”足可见虹口校区的变化之大。

 

见证上外巨变之五:外语教学迅猛发展

从最初“俄文高专”教授俄文开始,经过将近六十年的发展,上外如今已经拥有了各类外国语专业20余种,占教育部开设的外语余种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开设的外语语种为53种),同时开设了翻译学、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新闻学等一大批的复合型专业。在教师的师资力量与构成上也在外语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一大批年轻有为、富有干劲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为上外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据统计,上外的师生比在1:12至1:18之间,在部属高校中属于中上水平。

上外除了在教学、科研一线大力发展外语教学研究外,还在理论研究方面继续自己的探索。据戴炜栋教授介绍,从2008年起,上外开始参与编写《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丛书》,从理论的角度总结上外以及全国范围其他外语院校发展的得与失,为最终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学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忆光辉岁月,展望美好未来。过去的成就已经成为历史,未来的高峰还等待我们去翻越。戴炜栋教授对上外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上外能够借助校庆60周年的契机,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新闻传播学院 李雯佳 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