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不忘母校的培养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316

终身不忘母校的培养

金亭亭

 

1953年毕业于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上外前身),是上外第二届毕业生。当时,为帮助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要骤增,学校办起了俄语速成班,我们加紧教学,刻苦学习,提前毕业。
  在母校的培育下,我们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时同学中广泛传阅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我和许多同学都能用中文和俄文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这段名言成为许多同学和我的人生座右铭。
  毕业之际,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53年7月,大家奔赴祖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不论多么艰难,不论遭遇怎样的坎坷和不幸,都坚定一个信念: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不辜负母校的培养。我们二期的校友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我们二期校友(包括一期及三、四期校友)懂得饮水思源,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始终和母校、和当时教导我们的校领导及老师们保持着联系,常常约同赴沪拜会上海的师友。2003年秋,当我们毕业50周年时,都已年过七旬的120多位校友回到母校,和昔日的及现任的校领导、老师、校友们在母校举行了纪念大会,感谢校恩师恩。
  建立于1949年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其前身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专修学校),是首任校长姜椿芳遵照当时上海市长陈毅的指示,在华东局和上海市委领导下创办的。陈毅市长曾多次亲自来校视察和指示,还安排他的夫人张茜同志来校协助工作。姜椿芳校长是老共产党员,曾是地下工作者,他风度翩翩,学识渊博。据昔日老师和校友回忆,上海解放后,苏联的高级别代表团来华访问均由姜校长做翻译,他曾为宋庆龄、陈毅市长等担任口译,他口译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语言精炼。他的口译话语无须加工就可以成为一篇文从字顺的好文章。
  为感恩上外首任校长姜椿芳对上外的贡献,我们一期二期校友联合起来,大家出资铸建了姜椿芳校长半身铜像,于校庆60周年时在学校举行了揭幕典礼,这是我们感念校恩的一项行动。我们一期二期的八旬左右的老校友从祖国各地甚至从国外回到母校参加了揭幕典礼和60周年校庆。
  我本人于1953年夏毕业时,被分配到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电力总局,由于翻译人才不够,总局成立了干部学校,抽调电力专业的技术人员,培养技术翻译,我被调往干校俄文专业翻译班任精读课教师。任务完成后,调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外语教研室继续教学,从此终身成为教育工作者,直至退休,具有50多年教龄。50多年来,我牢记母校的教导,工作兢兢业业,在课堂上是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在课余是年轻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们遇到烦恼时,如学业、家庭、恋爱等问题。就会来我家向我倾诉,我以老师、兄长、朋友、过来人的态度和他们倾心交谈,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些问题,开导他们,使他们愁眉苦脸而来,笑逐颜开而去。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热爱教育工作,现在我虽然已经退休,仍然在做义工,凡是有教育意义的事,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做,出钱出力,乐此不疲,义无反顾。如果说,我的一生中做过一些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首先应归功于曾经培育我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为此,最近我专程来上海参加了母校的60周年校庆活动。
  我想用十六个字与在校学习的年轻校友共勉:健康体魄,真才实学,诚直诚信,报效祖国。(作者系上海俄专〈上外前身〉二期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