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遍世界 友谊传四方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226

在上外校庆60周年来临之际,回忆往事,心潮澎湃。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上外的教育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校国交学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就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许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想学习汉语,于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80年代初我校开始招收留学生。当时招生的领导班子是凑起来的,教学人员也是临时抽调的,暂定名为留学生中文部,有同志戏言:一个“老板,三驾马车,四个伙计”。所谓“一个老板”是指原上外副院长魏原枢;“三驾马车”是指校教务处原副处长钱积学,外事办公室原副主任傅月仙,财务处原副处长孟广培;“四个伙计”是指朱旗、卜华礼、赵贤洲、左鸿儒四位老师。

当时开班的时间都在寒暑假,学习期限为1至2个月,留学生生源主要是日本学生。没有固定教室,都是向外系借用的。教室内设备简陋,没有空调,冬天冷,夏天热,连师生喝的水都是保暖筒里的,教师上课时,一本教材一枝粉笔,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根本没有。

那时来我校留学的学生年龄较大,但他们学习都很努力,对老师也特别尊敬,记得1984年暑期,有一天我在上课时不慎把一只茶杯打坏了。第二天上课时,全班同学特意送给我一只新买的搪瓷杯,并在杯子上面集体签了名。我接受这只杯子时心情非常激动,礼物虽小,但它却表达了同学们的真心实意,传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30年来,我一直把这只杯子珍惜地保存着留作纪念。(这只杯子现已献给了校史展览馆)

记得1986年学校派我去日本樱美林大学任教时,1984年暑假曾来我校短期留学的同学知道后,特地从日本各地赶到东京聚集在一起,为我在新宿的一家中国料理店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并邀请了当时正在日本访学的李月松同志参加。这些同学虽然回国已两年,但他们没有忘记曾经教过他们的汉语老师,这实属不易。以上所述也许微不足道,但它却充分证明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正确。通过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使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由此增强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汉语热不断升温,为了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在原有的留学生中文部基础上,我校于1985年建立了对外汉语系,1994年1月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办学规模可谓今非昔比了。 就拿教留学生的中文教学部来说,教师队伍中教授、博士已成主体。此外我校还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2号教学楼原来是几个院系合用的,现在几乎成了国交学院一家独用了。教室窗明几净,都装有空调,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教学的手段也多样化了,有录音室,放映室,电脑房、图书室等。留学生也由单一的国家发展到几十个国家,人数也有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现在已有上千人。不仅有短期留学生。而且有了四年制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可称之谓“小联合国”矣,近年来,我校还在意大利,秘鲁,日本建立了孔子学院。使这些国家的人不出国门就可学到汉语,学好汉语。

 

来我校学习的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大都从事和汉语、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工作。他们在自己国家起到了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作用,起到了加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作用。比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安田淳先生在80年代曾三次来我校学习汉语。他现在不仅在庆应大学给日本学生讲授汉语课,而且是日本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再比如神户女子大学中博士市成直子虽然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但她也曾来我校留过学。她现在是日本关西地区几所大学的知名中文教师。

30年弹指一挥间,播下的种子发了芽。30年来,在历届校领导的关心下,在直接和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国交学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它的发展,也可说是上外发展的一个缩影。(左鸿儒。作者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