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英语学院“青年教师沙龙”举办讲座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13浏览次数:125

  • 【摄影 | 】

2019年11月1日下午,上外英语学院“青年教师沙龙”邀请复旦大学英文系的苏耕欣教授做了一场关于国内人文研究的学术分享。

苏耕欣老师目前研究兴趣为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包括哥特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维多利亚小说等。他还曾任教于北大英语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科研能力。

讲座一开场,苏老师就提出他的学术座右铭:“广度就是深度”。所谓“广度”,苏老师认为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文学自身范围内的——对于某个文学阶段,文学研究者不能只懂某一位作家,而且要对同时代的作家都了然于胸;文学研究者心中还要具备各个文学阶段的全景图,比如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就应掌握英国十六至十九世纪所有主要的作家作品。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也是为教学做准备,否则文学教师将无法应对教学带来的挑战。“广度”的第二个维度是文学范围之外的,即常言的“文史哲不分家”。要做出有意义的学问,文学研究者必须对历史、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均有所涉猎。苏老师坦言,他博士毕业之后的岁月里一直在“补课”,一直“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对各个领域的广泛研究就做不出有深度的学问。苏老师还分享了一则轶事,他在北大任教期间,利用每天步行上班的时间听国外公开课,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各个领域,受益匪浅。苏老师特别提到,国外公开课的老师常带给他“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老师的一句点拨可以令原本艰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敞开一条进入深处的路径。所谓“深度”,苏老师特别强调,文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写作技巧之类的,而更要研究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度思想。

针对苏老师提出的“广度就是深度”,在座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非常认同,但大家又提出了学术研究的一大困惑,即如何在教学、科研、自身广泛而深度的阅读这三者中找到平衡。作为过来人,苏老师很理解当前青年教师面临的教学与科研的挑战,他鼓励青年教师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小环境,脚踏实地做学问。

在教学方面,苏老师特别强调要带给学生自学无法习得的知识,如此才能赢得学生信任,激发学生兴趣。各位老师还和苏老师探讨了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苏老师慷慨分享了当年他与北大英语系老师们摸索出的教学方法,强调为学生提供有文化深度的阅读文本,并且带领学生真正读懂高难度的作品。在教学、科研与自身阅读的平衡方面,苏老师引用北大刘意青老师的话“教一门课,写一本书”,鼓励教师们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将自身阅读的心得转化为学术成果。学术研究就如同小孩子拼拼图,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才能看清整个文化的大图,达到质变。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苏老师进一步引用社科院的吕大年老师的话“中国学者要在学术领域游刃有余,必须达到四十五岁”来鼓励各位青年教师。

此外,苏老师还分享了当年在海外读硕、读博的艰苦岁月。当年苏老师除了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但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给了他极大的历练,这也给在座的老师们带来很多触动。

整个沙龙氛围轻松,大家自由讨论,不时为苏老师的幽默而笑声阵阵。苏老师脚踏实地做学术的态度,对青年教师们面临的挑战的理解,给大家带来很多鼓励和启发。

英语学院有着悠久的“沙龙文化”传统,继语言学、文学、文化、教学等方向的沙龙活动之后,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织了“青年教师沙龙”。这支充满创新精神和科研活力的团体,定期举行读书研讨、讲座分享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旨在继承学院立德树人的人文传统,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成长为学院发展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