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 】
-
【摄影 | 】
2019年5月19日上午,应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特色研究生班邀请,欧亚班访问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中国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教授殷之光在上外行政楼129教室作了题为《全球史视野下的半殖民性问题》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上外众多师生参加。
殷教授认为,19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与工业化国家的全球贸易扩张密不可分。这种全球贸易的扩张在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全球贸易扩张的需要也迅速变成了资本的全球扩张。这种资本化的过程对现代世界的改造极为深远,它不仅改变了前工业与半工业国家与社会,也对已工业化了的欧洲、西方国家的政治运作与意识形态自我建构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讲座伊始,殷教授就强调了三个关键的时间点——分别为1813年,1832年和1833年。1813年,英国出台《1813年特许状法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除茶叶外的所有贸易特许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自由商人”参与到跨印度洋贸易活动中,也促生了资本流动的迫切需求。《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出台,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机会大大增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强有力的地位,自由贸易派占据上风。在这一背景下,1833年颁布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法案》便彻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全部贸易特权。东印度公司自此丧失了其贸易功能。殷教授认为,1840年是全世界现代主义的开端,而全球网络的形成这一巨大的转变是由贸易带来的。全球贸易的扩大又进一步促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
半殖民性的问题存在于所谓的全球贸易网络发展动态中。“国家意志”是不同力量多方博弈之后的公开政治宣言。其中国家对于安全的需求与资本逐利的诉求之间合作与共谋的关系,是构成“国家意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理解现代国际关系时,以简单的“国与国”为基础单位进行分析,无法很好地理解现代国际秩序构成的逻辑,更无法把握国际秩序发展的动态。
在采用“半殖民性”理解帝国史与现代国际秩序构成问题时,殷之光教授提到了霍布森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观。霍布森认为,19世纪英国帝国已经走向一个金融化道路,而金融化的道路并没有给英国广大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其认为金融化可以通过政策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在霍布森的理论基础上,列宁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列宁认为,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解决资本主义的天性问题,资本主义的走向必然是帝国主义。殷教授还列举具体案例——东印度公司时期的茶叶贸易模式以及取消贸易特许权之后的跨印度洋茶叶贸易模式,对半殖民性问题进行了生动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余年里,新兴资产阶级在英国政治中的影响日渐稳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一个联通全球的资产流动与贸易保障网络也基本构成。
殷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全球史视野下看待半殖民性问题的新视角,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举例生动易懂,分析深入浅出,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最后,殷教授与在场师生亲切互动,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问答之间迸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此次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欧亚班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两院以及政治学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两个一级学科点的协同创新合作的结果,已作为子项目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本次讲座为“欧亚研究前沿讲坛”第38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