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无声 大爱无疆——记民革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少数民族联谊会原会长左鸿儒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4-19浏览次数:351

左鸿儒:1931年3月20日出生,山东济南人,回族,民革党员。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教学部、对外汉语系留学生中文教研室担任汉语教学和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曾连续五届担任上外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职务。

作为大学教师的他,曾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事业而长期辛勤耕耘,因而荣获过学校的嘉奖;作为一名民革老党员的他,热心参政议政,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奉献智慧心血;作为回族同胞的他,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20多年,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关心少数民族师生奔走努力;作为海外联谊会成员,他为促成海峡两岸的伊斯兰教协会人士互访交流、促进两岸同胞更多的了解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是今年已八十高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民革老党员左鸿儒老师。

八十高龄的左鸿儒老师,如今依然是精神充沛,心态豁达,深邃的目光透着长者的智慧。说起自己担任上外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20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健谈的左鸿儒老师一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一 成立于1988年的上外少数民族联谊会,至今已有23年多的时间。左鸿儒老师连续五届担任会长一职。在这期间,他积极协助统战工作部门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学校少数民族师生的合法权益,在校内外开展了少数民族联络、联谊活动,切实发挥了民族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全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一个群众团体的生机和活力。

上外的少数民族师生在全校师生中一直有着较高的比例。2003年以来,先后有数百位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来到上外求学。在校党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左鸿儒老师积极参与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补助等方面工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争取专项资金,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民族学生。经他努力,虹口区广中街道出资捐助了在上外就读的两位维吾尔族大学生,这两位维族学生从大一直至大四毕业,每年都得到了广中街道的资助,从而圆满完成了学业。

20多年来,左鸿儒老师一直把尊重和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大事来对待。在他的争取下,学校有关方面拨付专款支持民族联组织好藏历新年、开斋节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活动和少数民族学生迎春联欢会等,还经常组织少数民族教职工外出旅游考察。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上外民族联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进了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得到了全校少数民族师生的好评。

20多年来,作为民革成员的左鸿儒老师每逢参加双月座谈会和统战工作座谈会,总是在会前针对民族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在会上反映情况,建言献策,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在青海玉树遭受地震时,他积极参与为灾区少数民族同胞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还和夫人杨雅琴一起为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援建上海民族希望小学慷慨出资,受到上海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的表彰,被评为先进个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许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想学习汉语,于是掀起了一股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开始招收留学生。左鸿儒老师回忆道:当时招生的领导班子是凑起来的,教学人员也是临时抽调的,暂定名为留学生中文部,有同志戏言:一个“老板,三驾马车,四个伙计”。所谓“一个老板”是指原上外副院长魏原枢;“三驾马车”是指校教务处原副处长钱积学,外事办公室原副主任傅月仙,财务处原副处长孟广培;“四个伙计”是指朱旗、卜华礼、赵贤洲和左鸿儒四位老师。

左鸿儒老师记得,当时留学生开班上课的时间都在寒暑假,学习期限为1至2个月,留学生生源主要是日本学生。没有固定教室,都是向外系借用的。教室内设备简陋,没有空调,冬天冷,夏天热,连师生喝的水都是保暖筒里的,教师上课时,一本教材一枝粉笔,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根本没有。

那时来上外留学的学生年龄较大,但他们学习都很努力,对老师也特别尊敬,左老师记得1984年暑期,有一天他在上课时不慎把一只茶杯打坏了。第二天上课时,全班同学特意送给他一只新买的搪瓷杯,并在杯子上面集体签了名。我接受这只杯子时心情非常激动,礼物虽小,但它却表达了同学们的真心实意,传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30年来,我一直把这只杯子珍惜地保存着留作纪念。(后来,左鸿儒老师将这只杯子献给了校史展览馆)

1986年,上外派遣左鸿儒老师赴日本京都樱美林大学任教时,1984年暑假曾来上外短期留学的同学知道后,特地从日本各地赶到东京聚集在一起,为他在新宿的一家中国料理店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并邀请了当时正在日本访学的李月松老师(现任上外党委副书记)参加。左鸿儒老师说,这些同学虽然回国已两年,但他们没有忘记曾经教过他们的汉语老师,这实属不易。这充分证明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正确。通过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使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了解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由此增强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谈起上外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30年来的变化,左鸿儒老师不胜感慨。他回忆道,随着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汉语热不断升温,为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在原有的上外留学生中文部基础上,上外于1985年建立了对外汉语系,1994年1月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办学规模可谓今非昔比。目前,上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教授、博士已成主体,此外还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留学生教室窗明几净,都装有空调,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教学的手段也多样化了,有录音室,放映室,电脑房、图书室等。留学生也由单一的国家发展到几十个国家,人数也有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现在已有上千人。不仅有短期留学生。而且有了四年制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可称之谓“小联合国”矣。近年来,上外还在意大利,秘鲁,日本建立了孔子学院。使这些国家的人不出国门就可学到汉语,了。

左鸿儒老师教过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数毕业回国后从事和汉语、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工作。他们在自己国家起到了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作用,起到了加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桥梁作用。其中,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安田淳先生在80年代曾三次来上外学习汉语,左鸿儒老师给他上了不少课。他现在不仅在庆应大学给日本学生讲授汉语课,而且是日本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还有神户女子大学中文博士市成直子曾经是左鸿儒老师的“得意弟子”,她现在已经是日本关西地区几所大学的知名中文教师了。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1931年,左鸿儒老师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封建的大家庭,就像巴金的小说《家》所描绘的那样,家里有花园,幼年时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左鸿儒老师从小就受到父辈和学校老师的教诲,培养起了爱国的情怀和报效社会的志向。解放后,他无论是上中学还是后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都一心追求进步,向往入团、入党。但因当时的政策等原因,他的进步愿望屡屡受挫。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后,一些人依然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他,甚至有人对他下了“只可使用,不可培养”的结论。但左鸿儒老师毫不气馁,不改初衷,依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信党组织。凭着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孜孜不倦地执教于三尺讲台。先后为上外各外语专业的学生上汉语课。自1981年起至1991年退休,一直担任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退休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他仍然在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担任多门留学生课程。2001年起,他又先后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为那里的外国留学生上汉语课。左鸿儒老师的教学生涯长达近半个世纪。他为此而自豪和欣慰,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

静水无声,大爱无疆。左鸿儒老师的为人友善和豁达大度,在上外和他的亲朋好友中是颇有好评的。他的一生是不怎么顺顺利利的,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政治上的进步愿望,总是好事多磨,甚至难有如意的结果。但他的心态始终很平和,对世态人情也看得很开。一向身体硬硬朗朗的左鸿儒老师不料在1989年那个夏天被病魔钻了空子,他得了肠癌。手术后,左鸿儒老师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抗癌历程。如今,历经“生死考验”、战胜癌魔后的左鸿儒老师脸色红润,笑意盈盈。这几年来,卸下了教学任务的他和学校的几位老同事们一起,足迹踏遍祖国的很多名山大川,还先后去了日本、英国、越南、韩国和我国的宝岛台湾,和亲朋好友们一起饱览秀丽风光,畅叙美好人生。“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步入晚年的左鸿儒老师,终于过上了“乐活”的好日子。和上外的很多老教师们一样,左鸿儒老师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可是一年比一年高啊!(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