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魂 向实践学习——记录上海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专业发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966

以创新为魂  向实践学习——记录上海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专业发展

 

如果把纯语言文学类的专业人才比喻成一杯开水,将专修经济或者新闻等专业的人才比喻成一杯冷水,那么复合型的人才恰恰就好像一杯温水,“两不像”。

 

这个巧妙地道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有人一心急着找水喝,而有人可能有胃病需要喝温水,那么温水正好受到了欢迎。

 

复合型专业符合社会的需求

 

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正是满足了80年代初,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的号召也吹进了教育界的天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以单一的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逐步显露出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广,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强。改革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走发展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的新路,积极培养既掌握外语又懂某一门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酝酿已久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提上了改革日程。

 

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实属首创品牌。但是即使是在将“创新”居为灵魂的上外,这一办学方向的大转变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论是外界还是学校内部,质疑的声音并不少。

 

有些老师认为,外语是工具,语言文学是上外的“传家宝”,是学校的优势所在,改掉这个办学模式,就不能称为外国语大学了;也有老师认为,外语院校不必开设其他专业,学经济有财大,学外贸有外贸学院,学新闻有复旦新闻系,社会对各种专业的要求很广泛,开设再多的专业也适应不了,反而可能顾此失彼。

 

这样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但是相比与对人才知识结构的看法和教学理念的亟待转变等根本问题来说,这样的顾虑只会让改革步履维艰,同时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陷入固步自封的局面。

 

“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对人才知识结构的看法不同。”上外学科办副主任张祖忻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如果仅仅从纯粹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搞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就应该达到搞研究这样的高层次。这么一来,就产生了不承认复合型专业的现象。但是这又恰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但社会也需要拥有不同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是与社会需求挂起钩来的。但是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发展的争论还是延续到了今天。外语与其他专业的结合所产生的“复合型专业”其归属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张教授表示,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多合一的知识结构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知识学科的分类本身也是人为的。”

 

从另一方面看,开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也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主动的追求知识,教师则起辅助作用,为学生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扬帆指航。这与传统的中国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过分强调“授业”,强调知识传递的角色不同。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树立的就是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这样的新教学理念。而不仅是一味强调学生应该在专业领域达到其教授导师所涉足的程度,尤其对于本科生而言,更需要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多科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教学卓越要求我们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方向,用理想的愿景,即:“教育组织要为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做怎样的贡献?”作为中观和微观计划、行动和评价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要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张教授解释说,“就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实践中摸索发展

 

    在今天看来, 当年上外这一改革不仅仅是第一个吃螃蟹式的尝试,更是一项符合了历史发展趋势的创举。在统一了认识之后,1982年,我校由单一学科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工作开始着手进行。

   

首先,学校在各个系增设选修课,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促进教师更新知识和积累资料,为开始新型专业提供条件。其次,我校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一、二、三梯队,不断提高师资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注意保持上外原有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新专业的准备工作,使教育改革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做好准备工作后,1983年,我校第一个复合型专业,国际新闻专业,在英语系的基础上创建,融合了英语和新闻两大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采写报道的新型人才。

1984年,英语系中又设置并孵化出了国际贸易专业,同年创建的还有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它的前身是外事管理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是我校于1985年设立的复合型专业,现在,它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及新闻传媒等相关领域作出不小的贡献。

1986年,以上外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学校筹建了传播系,在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1988年,国际贸易专业独立设立对外经济贸易系,1989年增设国际会计专业。

九十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先后设立国际经济法和国际金融专业。至此,我校四大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学院全部建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型行业,我校紧随时代发展,又先后建立了更多的复合型专业。2001年,新闻传播学院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同年成立的还有信息管理专业,该专业是为了适应对国际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创办的。同时,法学院也在这一年成立了国际政治系,开设复合型的国际政治专业。公共关系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大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于2006年创建。

 

由于没有先例可鉴,我校在发展“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道路上一直是摸索着前进,其中不免也走过弯路。“主要是师资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张教授介绍说。在复合型专业创办之初,我校已经有一些英语老师曾在国内外学习和从事过新闻、贸易、经济等工作,他们的英语水平高,又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批名副其实的复合型外语师资。

 

尽管如此,随教学范围的扩大,仅有的师资远不能达到要求。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学校从校外聘请了专业教师,同时鼓励本校教师不断深造,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这样,根据教学的需要,师资队伍逐步得到了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鼓励各个学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地方需求和时代需要,在保留体现本学科内涵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设置特色专业,力求创新教学、个性教学。

 

除了学校的一系列努力外,张教授尤其提到了学生自身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同学们的理解。”的确,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学生也扮演着先驱的角色。开展复合型专业强调了教学的双面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了。     

 

改革育人效果显著

 

 成功的改革必然要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我校推行教育改革20余年,向社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孙徐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单纯学新闻学的同学来说,我们缺少一些深入的内容,比如说feature writing的课程;而在英语方面,我们则是缺少更专业化的知识。”但是,新传学院“英语+新闻”的教育模式,其优势就在于知识涉猎面广,新闻和英语两方面的课程得到了互补。“比如说我们学的泛读课程,对提高自己的读报速度很有帮助;而平时多读读外媒新闻,对提高英语又很有帮助。” 他生动地解释道。

 

孙徐枫目前就职于国家外交部新闻司。他坦言,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单学新闻或是英语的学生,并没有很大优势。“但是就学习上讲,两方面内容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比较有帮助。大学里‘新闻+英语’的锻炼使我比较快的适应这份工作,相对于其他同时入司的非新闻专业同事,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英语与其他非语言类专业的复合形式,对学生的英语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依旧很注重。所以,复合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时,可以凭借英语方面的优势,在知识获取上得到便利。工商管理专业05级学生金俊就说道:“我们学校的复合型专业优势就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一些国外原版的书籍、学术论文等,很好地将国际上的前沿性和国内领域的领先性结合在一起。”

 

创新引领未来

 

纵观我校的教育改革,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培养了一批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的同时,也对同类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产生了影响。据悉,目前国内几所语言类高等院校也先后增设了复合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创新,是我校的灵魂,是加快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校党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的新任务,把培养国际型人才放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理论上,培养“国际型人才”是我校教育目标定位更加确切,更具特色;在实践上,建设“创新平台”把全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各方面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这个转型将成为我校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擎,成为我校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附录:在校学生对复合型专业的看法

 

闻佩景(06级信管):信息管理主要学三方面的知识:英语、管理和计算机,知识比较全面。我觉得这都是现在这个社会比较需要的技能。同时,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大促进。我们能够利用英语优势,阅读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原版书籍学习比较方便。

 

冯秋月(07级法学):刚来上外学法律,听得最多的话“来这学法律真毁”。但学了两年后,看法和态度却有根本改变。在英语和法律都要学的情况下,侧重偏好,这样自己的时间也有合理的分配,对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向的选择意义较大。

 

徐逸帆(07级国贸):复合型专业的精髓在于发挥外语学习的优势让我们接触到世界最潮流的经济金融以及企业管理的方法。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复合型专业的优势,既能通过扎实的外语功底与企业各层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又可以借助学到的经济管理的理念帮助自己快速融入公司环境。所以,复合型专业不是简单的外语与专业的加法,而是一种融汇贯通的升华。 

 

何宁宁(07级外汉):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不足,比如中英文学科融合度还不够高,但是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明确了我的学习自主性和目的性。这对我帮助很大。(新闻传播学院 王怡洁 翟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