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创办复合型专业过程琐忆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11浏览次数:172

我校创办复合型专业过程琐忆

阮福根

 

“复合型外语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创的品牌专业。

 

它是我校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改革开放与建设的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增设的应用型专业,目的是使我们的毕业生不仅熟练掌握外语而且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成为能以外语为工具独立从事某项业务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983年起,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本校师资条件,先后设立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外事管理、对外汉语、教育传播与技术、国际会计等复合型外语专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均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为此,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家长也满意。但我校创办复合型外语专业一开始却受到同行的非议,甚至还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

 

1987年全国高校文科本科专业目录研讨会上,有人说外语院系的专业就是外语,为什么还要其他专业;经贸会计属财经类;传播技术属新闻类;外语与它们结合成为复合型外语专业,则归属问题如何处理?经过激烈争论,取了一个当时外语语言教学界的新术语——“专门用途英语(ESP)”来替代我校各种复合型外语专业的具体名称,而被勉强列入专业目录。但同行间各种不同声音仍时有所闻。

 

1991年,国家教委召开“修订高校文科本科目录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是要拓宽专业口径。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弊病,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话中明确指出:“专门用途英语”不符合上述精神,应该改革,我校复合型外语专业面临生存危机。有的学校与会同志质问道:外院4年内既学外语,又要学经贸、新闻等四个专业,这可能吗?而财经学院4年内只学经济一个专业,难道他们是吃干饭的?

 

我们在会议过程中反复说明以下几点:

 

一、为什么要设复合型外语专业?外语教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就要改变长期来存在的“外语干部不懂专业”的现象,必须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复合型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既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又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它符合国家教委倡导的“拓宽专业口径”的指导思想,原先权宜称它为“专门用途英语”,是名不符实的。

 

二、设置复合型外语专业,学生和老师的条件是否具备?改革开放后,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较前大为提高,一般都学过9年,入学后在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方面的投入可以减少,腾出的时间可用于学其他专业知识。由于外语基础条件的因素,我们规定零起点外语不搞复合型,现在的复合型大多以英语为基础,也有以日语为基础的。我们有一些英语老师过去曾在国内外学习和从事过新闻,贸易,经济等工作,他们英语水平高又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批名实相符的复合型外语师资。

 

三、复合型外语专业的定位要求是什么?它的定位是培养应用人才,能熟练应用外语工具从事某种专业方面的工作,而不是具有较深理论基础的研究人才。

 

四、复合型外语和专业课如何安排?这类专业的英语语言文学理论课程都精简掉,腾出时间开设某一专业的知识性课程。英语与专业课的学时基本相当,英语略多1/5学时,而专业课程尽量用英文教材,逐步用英语讲授。

 

五、效果如何?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们对复合型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总的印象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均能很快适应工作,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90届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其经贸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属于B级和B级以上的占80%,他们参加全国英语专业8级水平测试,及格率为86.84%,高过同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63个百分点。上海市很多用人单位对我校89、90两届外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映是:1、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高,能直接与外宾交谈;2、具有必要的外事管理知识,比起一般的外语系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得多。

 

经过研讨,我校复合型外语专业终于赢得理解和支持,作为外语专业的一个独特类型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文科本科专业目录”。全国同行对它的认识也由怀疑反对逐步转为承认和拥护。例如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外语院校协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等外语院校的发展方向。新形势下,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丰富的政治、经济、金融、外交、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如今,我校已成为一所多科性应用文科类外国语大学,同时也是一所拥有复合型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外语院校,享誉国内外。这是我校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结果。(作者系校教务处原副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