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人物】戴世峰: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作者:     更新日期: 2015-01-14     访问次数: 370

编者按:戴世峰是资深的汉译德工作者,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德文部工作。在他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介绍中国的德语丛书,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在这则访谈中,他认为,中译外需要丰富的中、外文知识,才能正确表达文章的含义。译文需要经过外语母语者的修改,但最终应该由中国人定稿。此外,他指出,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外宣工作者应该利用好网络平台,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传达中国正能量。



您在外文社从事翻译工作近40年,回顾这段时光,您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1965年,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平时的作业都能做到无差错,这是因为我重视德文的语法学习。我在德国任职期间,曾为德国人作报告。一名听众会后对我说,我的报告里没有一个语法错误。我的成绩离不开上外老师以及工作期间各位德国专家的帮助,当然也是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我并不聪明,唯一的诀窍就是用功,勤查字典,这是我搞翻译工作的知识基础。

我在外文出版社工作近40年,从事汉译德的图书出版工作。从校对开始做起,逐渐走上翻译的道路。经过我们校对的德文《毛选》四卷本,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差错。人们常说差错不可避免,和电影艺术一样,图书出版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但我们的德文《毛选》还没有发现遗憾。

我在外文出版社从事了大量汉译德的工作,经手翻译、校对、核稿、定稿的图书,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那时的外宣人员都是无名英雄,出版工作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讲究集体主义,反对突出个人,来了书稿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上世纪7080年代,外文出版社出过一套十几本的《中国概况》丛书,大多数书我都参加了,也没有指定谁是主编。领导分配给什么就搞什么,没有挑肥拣瘦的,而且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所以业务上进步也快。

您主要翻译了那些作品?

我们翻译的图书涉及范围非常广,关于中国国情的各个方面,文化、地理、历史、科技什么都翻,也包括文学著作以及大型画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搞工具书、教科书,而且还自找选题,出版了不少好书。例如,我比较推崇《汉德大词典》(2001年出版),因为有德国人担任主编,词条解释比较符合德国习惯。我主编的《汉德时事词典》属于应时作品,时效性较强。10多年过去了,应该更新或推翻重搞。

汉译德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汉译外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做的。大学的外语教师是外语语法的行家,可以是外语教学的专家,也可以是外译汉的一流翻译家,但未必能做好汉译外。这同样适合汉译德。一位刚从德国进修回来的、名牌大学德语教师,翻译的汉语教科书遭到德国朋友的彻底否认。我拿来一看,问题不少,姜太公钓鱼太公译成曾祖父,这样的译法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翻译实践,需要丰富的中外文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要理解中文的原意,不要想当然,也不要死搬词典。

汉译德的主要翻译理论有什么?直译和意译分别用于何种语境?

我是从事翻译实际工作的,没有研究过翻译理论。不过,汉译德不外乎直译与意译。笼统说来,政治性文章必须直译,文艺类东西则意译较多,其他文章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我认为,所有东西都是可以翻译的,但是译文与原文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一定会有出入。我的翻译风格比较倾向于直译。

汉译德中,少不了与德语母语者合作,是否会有意见分歧?最后如何定稿?

我们中译德的东西肯定有很严重的中国腔,要出版成书,必须经过德语为母语的、有一定德语文字修养的外国朋友的改稿润饰。我在外文出版社工作的30多年中,与几十位专家合作过,他们大多来自德国,但也不乏来自奥地利与瑞士的朋友。我曾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过《我的德国同事》系列,写了近10篇博文,怀念和他们的友情。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的体会是:我们尊重他们的意见,但最后还是应该以我为主。有分歧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情况不了解,我们可以向他们解释,与他们商量探讨,找出既符合中文原意又符合他们语言习惯或读者能接受的译法。实在不能解决的,最后还得由我们自己作主。例如,我们总爱说生态环境,但在德文里生态环境是不搭配的,德国人不接受,认为是Tautologie(同义重复)。但现在生态环境反复出现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不知翻译上是否解决。没有经过外国人修改的书稿,我是不敢审定的。虽然,语法我能把关,而语感与语言习惯等却没有把握。

您认为外宣工作的重点和方法是什么?

我理解的外宣就是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国外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中国人富起来了,也走出国门,同时也把我们的一些坏毛病暴露在世界面前。我们的外宣工作应该跟上形势,大力宣传我们在提高人民素质方面做的工作,传达我们的正能量。

近期,外文局成立了中国翻译研究院,旨在进一步加强外宣力度,建设更加强大的中译外团队。您觉得优秀的外宣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外文局成立了中国翻译研究院,值得庆贺,希望中国翻译研究院在培养优质外语人才方面做出贡献,不要像我们做了几十年翻译,对翻译理论一无所知,讲不出所以然来。

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途径更加快速和全面,但也不乏偏见。现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很多的投资和项目。身为资深外宣人士,您认为,中国外宣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与新媒体充斥全球,我们老一辈翻译工作者有一种跟不上形势、将被淘汰的感觉。所以,我们只能迎头赶上,向年轻人学习。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的外宣工作更可以大有作为。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感觉,德国人民对我们是非常友好的,而德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历来就是挑剔的、批判性的,甚至是挑衅性的,在人权、死刑、核武器、不同政见者等方面对中国几乎没有一句公道话。现在,网络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跨越国界,希望中国网这样的网络平台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上述几个引起微词的领域用事实讲话,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来源|中国网记者|王冉

【人物介绍】

戴世峰,男,浙江定海人。中共党员。19432月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德文部工作,从事翻译(汉译德)、校对与定稿,1986年晋升为副译审,1995年晋升为译审。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1978-79年到《毛泽东选集》翻译室从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翻译工作;1989年应邀到民主德国人民与世界出版社参加小说《芙蓉镇》与《天云山传奇》德文版定稿;1994-1998年借调到我驻德使馆文化处工作。20034月退休。201011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在外文出版社近40年的工作中,翻译、校对或审定了不计其数书稿,如参加《毛泽东选集》德文版第一至四卷的校对工作,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邓小平文集》与《周恩来文集》的翻译与定稿,完成外文出版社重大书稿的翻译与定稿,并多次被外借从事党与国家重大会议与重要文件的翻译定稿,如全国人大多次会议、中共十二大以及大量政府白皮书。退休后继续为外文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等外宣单位进行德文书稿的翻译与审定。在语言研究与德译汉领域也笔耕不辍,80年代初编著出版了《德语介词》,并先后参与《袖珍德华(拼音)词典》、《汉德大词典》、《德汉袖珍词典》等工具书的编写或审定,主编了《汉德时事词典》等。曾被聘为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评中心德语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