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孔子学院8周年:打造中外交流亮丽名片
作者:     更新日期: 2015-01-14     访问次数: 372

明天,是全球首个“孔子学院日”。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挂牌以来,过去10年间,全球五大洲的123个国家已先后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力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应对并促进全球兴起的“汉语热”和“中国热”,孔子学院蓬勃发展。

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了第一所孔子学院。秉承“办一所、办好一所”的理念,过去8年来,由上外和海外院校合建的7所孔子学院,分布在欧、亚、非、拉地区的7个国家。眼下,上外的第8所孔子学院的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校要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以外语教育为传统优势学科的院校,尤其要彰显自身的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日前,一本名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的纪念集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纪念文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上外开办孔子学院的8年历程,做了生动、详实的记录和描述。

 

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孔子学院.jpg

 

发挥办学优势,服务国家战略

翻开《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纪念文集,一眼就能看到来自7所海外高校校长专程发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贺信和贺词。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匈牙利赛格德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这7所大学,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孔子学院的海外合作院校。

说到孔子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颇为自豪地讲出了一组数字:上海教育系统的10家高校目前在海外建有孔子学院40所,而上外一家就建了7所。

作为一所中等规模的院校,上外何以在开办孔子学院上有如此大的建树?

曹德明说,这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直接有关。作为国内以外语教育见长的知名院校,上外清晰地认识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功用。“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对国家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曹德明说,很多国家都把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比如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以及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这些知名的语言推广机构,其背后都有国家行为,以传播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为己任。

也正因此,顺应全球的“汉语热”,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直接推动下,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从2004年启动。据介绍,绝大多数孔子学院走的都是合作办学的路子,即学院办在外国大学校园里,每所孔子学院都有一所中方合作院校,中外双方组成理事会。

曹德明说,开办孔子学院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战略的极大重视和身体力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上外充分发挥学校在非通用语种上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努力实践利用孔子学院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中外人文交流。

因地制宜,“办一所,办好一所”

孔子学院的中心工作就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院校合作开办孔子学院,如何因地制宜办学,在结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放大自己的办学优势,找准定位,对上外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

8年来,上外在世界各地的7所孔子学院都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最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而上外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则是:“办一所,办好一所”。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的“1+5”的办学模式,即由1所设在大学的孔子学院开发5所孔子课堂,在当地收获了不少好评。不仅如此,这所孔子学院还和当地中小学积极开展合作,设立了6个汉语教学点。孔子课堂和汉语教学点所需的师资、教材等,都由孔子学院来提供支持,这样,当地汉语教学的辐射面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又如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全天候地为当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上课学习的机会,还为该国政府外交部官员教授汉语,有效地提升了孔子学院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曹德明说,这些孔子学院的开办,充分体现了上外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目前,学校每年向孔子学院派遣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数十人。

跨文化沟通,办学成功保证

因地制宜办学,不仅考验办学者的管理能力,孔子学院的外派院长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在和海外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一些困难或者发生矛盾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这对合建孔子学院工作而言极为重要。

曹德明介绍,上外在外派孔子学院院长和汉语教师时,相关人选在前期遴选期间就需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外语要过关,能够胜任跨文化沟通;再如,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如果只有外语好,对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那又怎么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此外,外派院长人选还需具备相当的教学管理经验。

上外目前共建的7所孔子学院中,有5所是应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要求开创并建设的。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就是一例。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及国际汉语教育中心秘书长徐宝妹坦言,这所孔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不被(当地使馆教育部门)接受,但上外的办学者执着地和有关部门沟通,获得了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支持,直到成功实现合作共建孔子学院。”2006年揭牌成立后,上外参与共建仅仅用了2年时间,这所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的各类汉语考生就超千人。

创新“小三巡”,尽显上外特色

通过孔子学院的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深入开展。徐宝妹介绍,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和推广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经过8年努力,上外与外方院校精诚合作,不仅在办学规模上有很大发展,在办学层次上也有了显著提高,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和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主题为“莫言与中国文学影响力”的讲座一经推出,也深受欢迎。作为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多汉语学习者对莫言的文学作品有浓厚的兴趣,孔子学院邀请国内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宣传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国家形象。可以说,在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上,上外开办的7所孔子学院都有让人眼亮的表现,彰显了上外的特色。比如上外的“小三巡”(巡讲、巡演、巡展)。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艺术团曾接受汉办派遣赴日本的孔子学院巡演,影响极大。去年,该学生艺术团又赴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孔院巡演,参加摩洛哥“摩亚论坛”演出,获得当地政府嘉奖,并受到摩洛哥王室成员接见,极好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上外还向合建院校的孔子学院赠送孔子像。在秘鲁天主教大学,校园中就放置着一座孔子的等身立像,这在秘鲁还是第一个。

让更多海外的年轻人有机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亲身感受当代中国,上外与海外院校合建的孔子学院不断创新人文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践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为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抓住机遇“练内功”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从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与合作院校的校际交流、深化合作就被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利用孔子学院的平台,“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和海外院校共建孔子学院的8年,上外的国际化办学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在办学的最初阶段,孔子学院需要学校不断外派教师。对学校来说,这样的投入是必须的,服务国家战略是大学的使命。”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介绍,目前共建的7所孔子学院基本上由学校派遣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为主的志愿者汉语教师组成。随着中方外派人员在人文交流的国际舞台上经受锻炼,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们自身专业的技能与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对学校来说,抓住孔子学院这一具有独创性的办学形式,上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人力资源与学科建设的国际化。

在上外,不少教师被外派到孔子学院工作后,充分利用在海外院校的有利条件,了解国外的学术动态与前沿研究,回国后积极申报高端研究课题,还邀请高水平的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互相交流促进。也有教授到孔子学院任教后,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当这些教授再次回到上外投入教学,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回顾孔子学院开办8年来的历程,很多上外的教师认为,这项工作不仅打响了上外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招牌”,更大的收获在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得到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得到提高。

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的高端外语人才,这是上外的根本任务。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先打造一支一流的师资团队。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才会有新的起色。

曹德明介绍,学校目前正在不断调整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法。今后,上外将从过去更重语言技能培训的实用性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把学生培养成既通晓外国语言文化,学贯中外,有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具备区域及国别研究可持续发展空间、适应国家中外人文交流需求的真正国际化的创新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理念要贯穿到学校建设、人才培养、高校改革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大工程,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