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做“学术帝”还是“活动咖”
作者:     更新日期: 2013-01-04     访问次数: 417

近日,“清华学霸”马冬晗走红网络,她在清华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所展示的一张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表被网友疯传。据了解,马冬晗现为清华大学精仪系直升博士生,本科时曾连续三年获得班级成绩第一名,最低科目成绩是95分。同时,她还是精仪系现任团委副书记, 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队长。

本报面向上外同学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49.5﹪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比例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处理学术和活动的关系?是一心学习,是投身活动,亦或是两者兼顾?

“学习是一种习惯”

王思杰是上外11级国际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被同学们称为“学霸”的她在大一连续两次获得学校特等奖学金,目前平均绩点仍保持在3.95。今年9月她又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成为了该院大二唯一的获奖学生。

王思杰每天最晚6:40起床,大一时坚持7点到8点在一教楼内花园里用收音机听VOA。因为收音机需要手动调频,所以尽管冬天的早晨会让她感觉“连血都是冷的”,王思杰也坚持不带手套。

“学霸”王思杰认为学习是一种习惯,并表示自己“闲着没事就去图文”。对她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生活细节都可以忽略:她曾因写文章而忘记吃饭。

“我不是很善于交际,朋友圈比较小。”王思杰坦言。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5.5﹪担心自己过于学术而得不到身边同学的理解,不能和同学很好地相处。对此,王思杰建议,“学霸”们可以将自己的不同面展现给同学,努力跨出第一步,与同学交心。

“‘学霸’也可以选择和‘学霸’交朋友,只要不因为竞争闹得不开心就好。”王思杰补充道。

“学习放一边,就要坚持到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更侧重于社会经验的积累,纪志超则是这其中的典型。

“骓风骑行”横跨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松江大学城内的第一个骑行社团。它的创始人是华政工商管理专业的纪志超,一名热衷社团活动的大三学生。

“工商管理太过枯燥乏味”,当时大二的他就将生活重心完全放在了社团活动上。“一旦把学习放一边,就要坚持到底,把社团做好。”纪志超如是说。在创社初期,由于社团宣传没有得到效果,很多社员退出,只剩纪志超一人苦撑着,“我几乎整天都在考虑社团的事,有出队任务的话一个周末就没了。”在他的坚持下,骓风骑行出现了转机。现在纪志超的目标是把“骓风骑行”发展成松江最强的骑行俱乐部。

纪志超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收获很多,“我了解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对人才资源和战略规划有了更好的认识。”此外,纪志超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还拥有5本教材。

“学习不能成为你不参加活动的羁绊,参加活动不能成为你放弃学业的借口。”他认为社会活动是大学的必修课,锁在象牙塔里会缩小视野。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陈砚青,2010级英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现任班长、年级工作组团总支副书记、校学联副主席及上海高校传媒联盟副主席等职务,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

陈砚青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对所参与的活动进行了认真筛选。喜欢写作的陈砚青从LIVE杂志的文编做到责编,预考传媒方向的研究生;她还加入上海市高校传媒联盟的主席团,并推迟了高口考试的计划。她说:“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对于学术和活动究竟该如何取舍的问题,陈砚青认为:“不同阶段有不同重心,但参加活动还是很有必要的。同样是学习不错的学生,参加活动多的人就会显得更加出色。”

调查结果反映,有50.5﹪的同学认为自己合理处理了学术和社会活动的时间比例,但也有31.5﹪的同学表示在处理学术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时感到时间不够用,需要经常熬夜以致影响休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对此,陈砚青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建议拟定个人计划表,用零碎的时间多做点事;当感到压力很大时,“可以看看小说之类的”休息一段时间。

生活重心的选择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此次调查中有19.5﹪的学生感到自己在处理学术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时会迷茫,没有生活重心。对此,王思杰表示:“这要看个人志向,要在不断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向。” 当自己做出的选择受到质疑时,马冬晗建议:“每个人有个人的价值观,我的做法只是一种做法,我这样挺愉快的就足够了。”(撰稿:葛妍 李艺 采访:陆一流  曹陈仪  韩梦楠  刘晓  侯红运)

(本文系上外新闻学院《新传快递》报纸255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