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传历史文化 承接时代特色
作者:     更新日期: 2010-12-11     访问次数: 322

启传历史文化   承接时代特色——上外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自2001年建设以来,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师资建设成绩喜人,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文体项目才俊辈出,“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成为新时代我校精神风貌的高度诠释。

宣传部: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成果丰硕。迄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已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这项几乎涵盖了学校教学、科研、党建、管理、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的评比,体现了校领导、教师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校的“师德教育”成就突出。英语学院坚持二十多年的“班主任耕耘录”被汇编成书上报给教育部,并以“专报”形式上报到中央政治局。《中国教育报》曾对此案例进行大版面的充分报道。这一成功经验也曾作为典型案例在上海市“师德讲坛”会议上进行学习。

2007年,我校启用了新校训,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要求学生怀有国际视野与世界情怀,德育、智育共同发展。新校训体现了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更加贴合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新校训的产生是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2009年上半年,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出版了全校师生学习十七大精神的论文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将学习体会落实到文字,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文化建设。

宣传部对学校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也极富特色和成效。在学习方法上,将自学与集体学习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参观结合,读原著与听报告结合,受到成员的欢迎。在内容上,“高起点,多视角”,精选与时俱进、紧贴学校生活的时事热点,并请到社会上著名的专家学者领导来做讲座,帮助成员拓宽视野,推动工作,提高效率。

在迎接校庆之际,宣传部正在有序进行上外校史展览的建设,回顾总结我校六十年的成果和进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此外,宣传部还计划拍摄一部反映建校六十周年的纪录片,编辑一本六十周年的纪念画册,多方位展现我校的风采。

目前,宣传部同时在为上海城市建设服务进行准备,我校承担了市教委的部分世博知识培训工作,将对志愿者们进行相关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培训,并计划将教材汇编成册出版。

 

学工部:人生导航 破冰前行

2001年松江校区新建成,刚刚成为大一新生的01级学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本科生。在那个特殊时期,校园文化缺乏传承,底蕴不足,学生课余缺乏师长传帮带,活动相对匮乏。

针对新校区的特点和问题,学生工作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实施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工程——“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工程”。

通过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博士伴你成长”系列活动,实施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法传授,培养学生独立的个体生存和集体适应能力。

通过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教授助你成才”系列活动,实施知识习得和技能获得的具体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念更新和方法创新能力。

通过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实施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辨别和价值取舍能力。

通过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与就业技巧和职业技能的前期培训,培养学生独立的良性竞争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贯穿各个年级开展“健康、快乐、成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实施贯穿在学期间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培养学生独立的心理调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几年的努力,上外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追求高雅、突出精品、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2005年上外松江校区的首届毕业生经受了社会的考验,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2%。

2009年起,学生工作部开始施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德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并将“主题教育活动”作为我校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线。

 

校团委:服务青年 引导实践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主阵地,共青团上外委员会致力于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为广大学子提供形式多样的锻炼机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我校团委工作的亮点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称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 2005年,上外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上海市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并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今年十月,团市委到我校进行志愿者工作的调研,我校2010年世博会志愿者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以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为指导,校团委在学术与学习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思索讲坛”活动至今已举办约九十场讲座,嘉宾涉及艺术家、企业家、官员、学者等多个领域杰出人才,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构建校园文化氛围。为了更好地契合“通识教育”的目标并突出我校文科为主外语特色的优势,图书管理委员会历时数月,集思广益,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辟“新生书架”电子专栏,收集整理了多位教师推荐的约400本精品好书,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

近日,上外艺术教育中心受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简称国家汉办)的邀请,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前往拥有和我校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三个国家意大利、日本和秘鲁,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体育演出,抓住机遇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当前,校团委正在集中力量建设四个“青年人才素养培育平台”,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技能平台,大学生创新拓展和职业发展认知平台,大学生专业发展和艺术修养文化平台,全力服务于广大团员青年的文化追求与成才就业。

 

围棋队:厉兵秣马 捍卫国威

在中国大学生棋界,上外高水平运动队围棋队赫赫有名,自成立以来,他们曾经有过“应氏杯”中国大学生围棋赛十连冠的殊荣。近八年来,围棋队从一度没有职业教练一步步磨练到如今拥有约二十名高水平运动员,并在国内外大型赛事中为国、为校增光添彩。

2009年8月,第十八届“应氏杯”中国大学生围棋赛在泉城济南开展。本次比赛吸引了包括台湾、澳门地区以及韩国在内的30支大学生代表队共137名棋手参加。上外围棋队发挥出色,勇夺男子团体、男子专业个人和女子业余个人三项桂冠,成为本次比赛的最大赢家。

赛前,中国的大学生棋手能否阻击“韩流”成为棋界的最大期待。自2006年第十五届比赛以来,这项原本属于中国大学生的赛事一度被韩国棋手垄断,团体冠军被收入韩国队囊中。而今年,上外围棋队与其他中国的大学生棋手厚积薄发,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捍卫了祖国的荣誉。

2009年6月至8月,由瑞典围棋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围棋文化交流团”访问中国并首次来到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了主要接待任务。交流团的成员中包括来自瑞典、芬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围棋爱好者及专业选手。除了安排国际友人与高手切磋棋艺、相互交流外,围棋队相关工作人员还邀请他们游览上海,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发展。

目前,上外围棋队经与上海棋院协商,拟承办12月12日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第20轮上海移动通讯队与杭州棋院队的比赛,届时包括常昊,胡耀宇,刘星等多位围棋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将来到上外。沪上著名的平面媒体和上海电视台也将作专题报道。如条件允许,我校围棋队还将邀请棋圣聂卫平九段作为嘉宾为大家进行现场点评,畅谈围棋人生。

 

棒球队:冠军之梦 薪火相传

上海外国语大学棒球队于1998年建队,2006年通过审批成为三所国家高水平运动队之一。2009年7月,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在桂林落下帷幕。上海外国语大学棒球队以两胜一负的战绩获得专业组亚军。

目前,上外棒球队由3名教练,20名队员组成,不论严寒酷暑,坚持每周训练4次。至今,棒球队已经蝉联上海市大学生棒球联赛七连冠,,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第三名,上海市十三届运动会、上海市首届学生运动会的冠军,2008年获全国高校棒球精英赛第三名。从01年到09年,上外棒球队几乎包揽了上海地区大大小小的棒球联赛的冠军,战绩颇丰。

在市教委、大体协的支持下,上海市大学生棒垒球协会于1998年在我校成立,常务副校长谭晶华教授担任上海市棒垒球协会主席,他也是全国大学生棒垒球协会副主任。体育教学部主任庄孜担任上海大学生棒垒球协会秘书长,全国大学生棒垒球协会副秘书长,负责华东地区大学生棒垒球运动的发展。

球队运动员来源于全国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多数是各省市棒球队的二线队员,经过高考进入我校学习。现由上外体教部书记王骏老师为领队兼教练员,原江苏队教练李鹏担任主教练,聘请原棒球国家队教练邬谟祥为我校球队顾问。上外棒球队已成为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棒球界颇有影响的强队。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球队加强队员自身的文化与政治素质学习,00级法学院的运动员陆斌同学毕业后已经获得律师执照,01、02级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运动员孙望、刘卫宗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在日本工作、学习。国教学院的何宁宁同学在2008-2009学年获得了学院一等甲奖学金,这是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一年又一年,能文能武的上外男儿们用汗水浇灌着着心中的冠军梦,一次又一次,他们用闪闪的奖杯镌刻金色的辉煌。(附图)

 

“飞那儿”:激扬青春 振翅高飞

八年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还处在建设之中,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当时意大利语专业的三个女生出于共同的爱好一起创立了剧社,并用意大利语中表示惊喜和兴奋的感叹词“finalmental”为它命名。“飞那儿”剧社,就这样诞生了。

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戏剧艺术要求出色的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表现力,舞台表演经历对于学生的声音表现与形体拓展都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高。一台成功的演出,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合作的结果,考验每个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2004年,由团市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开幕。上外的飞那儿力压复旦、同济、交大等高校的多个剧社,以作品《等到戈多》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

之后的几年,飞那儿剧社迅速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仅在连续五年的大学生话剧节中获得出色名次,更扩大了社会影响,曾接受包括新浪、文汇报、上海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2006年,飞那儿剧社荣获全国优秀社团称号。剧社的作品还应邀参加国际性的戏剧展演,多次赴上海大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

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成立,飞那儿剧社被吸收成为飞那儿话剧团,获得了学校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资源。2008年,作品《叠梦长征》获得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一等奖,以及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

2009年暑假,剧团重新排演《等到戈多》,赴京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并被列为开幕演出。第一次走向全国舞台的飞那儿,以精彩表现和出色的素质折服了京城观众,获得“优秀剧目奖”和“最佳演出奖”。

然而,所有的荣誉和奖项,都只是他们努力的证明而不是目的。“飞那儿”所代表的,不只是排练场里的汗水,舞台上的光彩,更是一群有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的奋斗与激情。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但是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对这个集体的热爱,在这里获得的快乐和温暖,是他们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新闻传播学院  朱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