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外学子生到上外校长——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
作者:     更新日期: 2010-12-11     访问次数: 1112

从上外学子生到上外校长——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

上外建校60年,是风雨兼程的60年。经过一代代“上外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为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教、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与上外相伴了38年的现任上外校长曹德明教授更是见证了上外的变化与发展。

 

上外人看上外

“我是一个上外人。”曹德明校长完全有理由说这句话。曹校长于1971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担任上外第五任校长。从一名普通上外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上外校长,当谈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曹校长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过去:“我是71年考进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当时我们的教学条件远远没有你们现在那么优越。图书馆里的书都很少,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专业的书籍都比较匮乏。”曹德明教授举了一个法语教材的例子,“当时的本科法语教材都有‘又红又专’的味道在里面。”

毕业后,曹教授选择了留在上外教书,他说一是因为自己喜欢法语这门语言,喜欢她的优美和精准;二是因为做老师让他有一种成就感。“当看到自己教出来的毕业生能服务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为国家贡献出自己力量的时候,我心里就很高兴。”说到这里,曹校长很欣慰的笑了。

 

复合型、专业化仍是目标

作为现任校长,曹德明教授提出了自己对新世纪上外学子的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复合型、专业化。”曹校长认为,作为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必须要做到这两点。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国家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通晓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连外交部长杨洁篪也对上外学子赞扬有加:“如今在外交部工作的上外毕业生已达1327人。他们在外交部各司局和驻外使领馆等外交工作岗位上运用了在母校学得的出色外语才华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了骨干和中坚作用。”

这些优秀的成绩都得益于这些年来上外不断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适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新世纪的需求。曹校长介绍说:“自从1983年首次在英语系开始探索国际新闻+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我们上外已经从单纯的语言类大学逐步转变为多科性的外国语大学,除传统的语言专业外,还有许多‘专业+语言’的‘复合型专业’,这让我们的学生把优势发挥了出来。”曹校长还自豪地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新员工中有50%都是我们上外的毕业生”。这两年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对于人才需求规格的转变,对开设专业做了一系列的微调,使上外在‘复合型专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

 

加强开展国际化项目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曹校长指出:“我们的学校要国际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一直是我校的治校方针,这一点同样也得到了杨洁篪部长的认可。他希望上外能够“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继续坚持把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型的特色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谈起学校层面的国际化,曹校长列出了如下两点,一是学校国际项目的建设与开展;二是留学生招生的增加。

说起学校的国际项目,不得不提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式,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尖子人才,需要科技、业务等方面的领军人物。无论上海还是全国范围,目前优秀的翻译人才还十分缺乏。“我们上外高翻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同声传译人才为目标的二级学院,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交部、欧盟合作办学的,可以说是全国最早开办的高级翻译学院之一”,曹德明教授很自豪的说,“我们学校的高翻学院完全根据联合国与欧盟相关翻译要求进行教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师资力量都是一流的,其中既有全国翻译界的泰斗与领军人物,又有来自联合国与欧盟从事实际翻译、口译工作的译员,从理论与实际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授课。“我们这个高翻学院走的是‘精英道路’,力求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级尖端的翻译人才。”高级翻译学院还和联合国、欧盟等相关部门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协议。在提到高翻学院颁发的证书时,曹德明教授告诉我们,“从我们高翻学院毕业的学生,拿到的证书上除了我们上外、高翻学院两个签名外,还有教育部、联合国、欧盟等代表的签名,可以说含金量相当高。”曹校长介绍,我校的高翻学院是我们学校一个极为成功的国际化案例,按照国际会议译员协会的评估,上外高翻学院的汉英、英汉口译水平在亚洲位列榜首。

除了高翻学院以外,近两年上外又开设了“国际公务员实验班”。“我们计划从本科开始招收学生,主要从上外附中等各外国语中学招收,学习上以两门外语为主。”据悉,国际公务员实验班的课程标准都是特别设立的,尤其强调对于不同文化的交叉学习。

 

学贯中外文化

作为一所外国语大学,我校的校训是“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学贯中外的不只是要中外语言。曹校长说:“我们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外文化”。

曹校长尤其看重文化的地位。他说:“大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学语言的大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而在这其中,前提是要准确掌握自己的文化,掌握汉语文化和中国文化。 “否则在翻译时,你即便听懂了对方说什么,也很难用准确、生动的高质量语言表述清楚。”同样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被外宾问及中国的食文化,如果自己都弄不明白川、湘、粤、鲁各大菜系的特点与区别;或者对于煎、炸、煮、汆都“一问三不知”的话,那就丢脸丢大了。曹德明教授给我们举了他在法国时候的一个例子,“我在法国和方方面面的人接触,深深感到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文化素养水平很高的民族。和法国朋友闲聊是一件很受用的快事,他可以漫无边际地聊出很多学问,很多见解来,很雅。你能对此作出呼应来么?我们去吃饭。我的法国朋友向侍者介绍,这位教授曾把夏多布里昂的著作翻译成中文。侍者很自然地回答说,你很了不起。夏多布里昂是我们的文学巨匠,我很喜欢读他的书。而在上海问起巴金来,恐怕绝大多数服务员都不会知道。我在巴黎参加“经济一体化与欧洲”论坛,一位来自西非的黑人青年问我,我们的文化不被人家尊重,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我们首先要自尊、自重。如果你连自己的文化核心价值都说不清,别人怎么会尊重你的文化呢?我们学外语的人也一样,连自己的国家一些现实情况都不掌握。说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取得的主要成就、主要进展,自己都讲不明白,怎么谈得上自尊、自重呢?”

在掌握本国文化之后,还要学习相应的外国文化。曹校长特意强调,“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了解外国的思维方式”。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差异很多,但是最容易找到突破口的在于其思维习惯。就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A国的思维习惯对应了A国的文化,其思维习惯就不能运用到B国。我们国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拿到西欧发达国家就有可能一事无成,同样道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放到我们国家来也不会奏效。就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国际法学专业,他们学习的是国际法律通用的行为准则,这与我们国家内部的法律的思想有些许差别,所以我们就不能用国内的法律思想来学习国外的东西。”

曹校长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学生把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互相融会贯通,让他们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同时结合专业与语言,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与国际化。”

 

四要素树立大学生标准

对于怎样的大学生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这一问题,曹德明校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外语大学毕业生,至少要达到四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分别是政治、文化、知识、身体四个方面:

一是要政治素质好。要熟悉国家的内政外交等方针政策;除此之外还要有正确的的价值观念,知道自己为什么来上大学、自己以后的志向是什么。因为学外语的大学生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要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为己任,努力做好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二是要文化素养高。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对于最基础的科学体系与知识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进而对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都要融会贯通。因为在对外交往中,这种融会贯通就演变成为优势,而这不仅仅是自己的优势,也是祖国的优势。

三是要专业知识深。要有所学专业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能够胜任所学领域的各项工作,能把对方的思想、观点准确地翻译过来,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于复合型专业的同学来说,更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语言融合,不仅仅是翻译,而是将精髓传达出去。

四是要身心都健康。我们很多同学将来都会在对外的一线岗位工作,工作强度相当大。所以身体健康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驻外工作条件艰苦,压力大,特别是从事翻译等工作,需要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我们的同学也要注意。(新闻传播学院李雯佳 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