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进程” 暨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讨论会在上外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0浏览次数:401

  • 会议现场 【摄影 | 】

  • 姜玉琴教授 【摄影 | 】

2018年4月14日下午,“校园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进程”暨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讨论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会议由文学研究院主办,宋炳辉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花城出版社等机构的近20名著名批评家和校园作家与会,与上外师生一起,就校园写作与中国文学进程的关系及姜玉琴小说创作进行讨论。

作为本次会议承办方,上外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对各位学者和作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代为宣读未能与会的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丁帆先生的书面发言。发言指出,作为诗人,姜玉琴有着极强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同时她逻辑缜密,内心强大,情感宣泄也是卓尔不群的。当她如此厚重的三部曲面世时,我们看到了她惊人的创作毅力。作为老师,我为她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和骄傲。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是共和国近70年文学历史中最为艰难的题材,姜玉琴的三部曲有层次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心理,是对这一题材新的开掘。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创作和理论研究之间往往有某种冲突,一手抓创作、一手抓学术是很难得的。姜玉琴在完成饱满的科研任务的同时又有执着的创作追求,更显得难能可贵,并对她的作品受到批评界的关注和肯定表示祝贺。

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胜教授(作家张生)认为姜玉琴的长篇三部曲从某种意义上接续了以冰心、庐隐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女性写作的传统,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女性立场,以女作家的眼光审视和判断世界,是一种唯美的纯女性写作。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教授发言道,今天上海许多重要的高校作家都到会了,姜玉琴的写作放在整个上海校园写作的背景下看,也是很有自己个性的成功之作,这是作者在早年诗歌创作之后的又一次创作爆发。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对这一点表示认同,并指出目前校园写作有情节雷同化和人物扁平化的倾向,个别作品看市场、看读者,流于媚俗,而姜玉琴的写作体现的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批判精神,为当代校园写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校园写作和当代文学发展”的议题,复旦大学王宏图教授对校园写作和大学题材作品文本的类型进行了辨析,并表示校园文学应进一步突破对大学的想象,从广阔的宗教哲学角度来审视知识分子群体,而学校也是一个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过分苛求也是一种偏颇。随后,同济大学朱静宇、华东师大马以鑫和梁艳、上海大学杨位俭和李孝弟、上海体育学院郑飞、花城出版社张懿副总编,以及我校乔国强、陈慧忠和胡荣等老师,也相继发言。作为学生代表,国教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汪晓慧也动情地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姜玉琴教授对会议的举办和所有与会者表示感谢,并畅谈的自己的创作体会。

在会议总结环节,宋炳辉教授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指出即便是伟大的作家也是需要鼓励的,当然这种鼓励不是廉价的赞美,而是同情的理解、坦诚的切磋和中肯的批评,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相互激发。姜玉琴写作已经呈现出自己的较为成熟的风格与特点,并始终呈现出可贵的精神和艺术追求,以“粉粉”为主人公,以蝴蝶为核心意象的三部曲,正是作者‘柔弱’的叙述之力量的体现。上外有姜玉琴这样的老师兼诗人小说家,既是我校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